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11290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25 00:34
本技术属于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主体部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第一检测部件设于头部;第二检测部件设于躯干部;第三检测部件设于躯干部;控制部件分别与第一检测部件、第二检测部件、第三检测部件电性信号连接;通过采用柔性材质作为主体部件的制备材料,提高模型的仿真程度;通过在头部、躯干部增设检测装置,从而对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应操作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控制部件对操作过程中模型数据变化量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当前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并做出相应的预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将各个部件采用可拆卸式的结构设计,便于后续模型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提高了整体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教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


技术介绍

1、分娩的疼痛,在胎儿即将出世时,由于会阴和外阴部的扩展,产妇还会感到这些部位有烧灼感和强烈的疼痛,但现有的教育模型中存在以下问题:

2、1.因分娩涉及到隐私部位,模型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限制:产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外阴、阴道,以及生产厂商对于人体皮肤的认知。有些模型可能缺乏真实感或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法创造人体皮肤组织的不同触感。导致实际操作时可能存在差异或误差。

3、2.模型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尽管人体模型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在真实环境下,患者的宫缩情况、分娩速度、胎盘剥离时间灯因素可能会影响整个产程,娩出、断脐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无法模拟。因此,医学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增加分娩不同场合的熟练程度。

4、3.模型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由于人的身体从差异,模型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一些模型可能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的患者,不能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操作和调整。

5、4.模型难以更新:由于分娩使用场合复杂,模型的制造和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然而,一些模型可能无法及时更新,这会影响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以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型仿真模型固化、教学效果差以及无法随意更新模型数据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包括:

4、主体部件,所述主体部件上设有头部、躯干部和四肢部;

5、所述主体部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

6、所述头部,所述四肢部与所述躯干部之间为活动连接;

7、第一检测部件,所述第一检测部件设于头部,其与头部之间为固定连接;

8、第二检测部件,所述第二检测部件设于躯干部,其与躯干部之间为固定连接;

9、第三检测部件,所述第三检测部件设于躯干部,其与躯干部之间为固定连接,其位于第二检测部件下方;

10、控制部件,所述控制部件分别与第一检测部件、第二检测部件、第三检测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11、传感部件,所述传感部件一端与第二检测部件相连接,另一端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12、通过第一检测部件、第二检测部件、第三检测部件和传感部件检测使用者操作是否复合标准,并将检测信息反馈至控制部件中,便于管理者进行查看和提醒。

1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头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14、第一壳体部件,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内部设有第一腔室,并在第一腔室上设有开口;

15、第二壳体部件,所述第二壳体部件与第一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通过将第一壳体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连接,形成仿头型结构,并将第一腔室构成一密闭腔室。

1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17、柔性部件,所述柔性部件为仿鼻型结构,其设于第一壳体部件上,并与第一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18、第一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设于第一腔室内,其检测端位于柔性部件内部,并在其检测端上设有机械传动部件,其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1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躯干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0、第三壳体部件,所述第三壳体部件内部设有第二腔室,且第二腔室上设有开口;

21、第四壳体部件,所述第四壳体部件设于第三壳体部件上,其与第三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

22、第五壳体部件,所述第五壳体部件设于第三壳体部件底部,其与第三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其内部设有第三腔室;

23、通过第四壳体部件、第五壳体部件与第三壳体部件相连接,形成仿躯干型结构,并通过第四壳体部件与第三壳体部件相连接将第二腔室形成密封腔室。

2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5、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设于第三壳体部件上,其与传感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26、供电部件,所述供电部件设于第二腔室内,其与连接部件之间为电性连接;

27、监测部件,所述监测部件与连接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28、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29、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设于第三腔室的内壁上,其与第五壳体部件之间为固定连接,并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30、永磁部件,所述永磁部件设于母体上,其与第二检测组件位置相对应,其在工作过程中可与第二检测组件相接触。

3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传感部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

32、电路部件,所述电路部件一端与第二检测组件电性信号连接,另一端与控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33、包裹部件,所述包裹部件设于电路部件上,其与电路部件之间组合形成仿脐带结构;

34、所述电路部件和所述包裹部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

3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36、信号接收部件,所述信号接收部件分别与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连接部件、电路部件、监测部件以及供电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37、信号转换部件,所述信号转换部件与信号接收部件电性信号连接,其将信号接收部件所传递的信号数据转换为内部识别信号;

38、处理部件,所述处理部件与信号转换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39、信号输入部件,所述信号输入部件与处理部件电性信号连接,其将使用者的操作指令传至处理部件中,由处理部件处理分析后向其余部件进行下达指令;

40、显示部件,所述显示部件与处理部件电性信号连接。

4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用柔性材质作为主体部件的制备材料,提高模型的仿真程度;通过在头部、躯干部增设检测装置,从而对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应操作进行检测,以及通过控制部件对操作过程中模型数据变化量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当前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并做出相应的预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将各个部件采用可拆卸式的结构设计,便于后续模型数据的更新和维护,提高了整体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部件为一体式结构,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婴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部为组合式结构,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立方幻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