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片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09261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片及制备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进口单元、分离单元和出口单元;所述分离单元包含微过滤器和阶梯状电极;所述微过滤器设置于分离单元的微流道中间部位,与入口流道和出口流道首尾相连;所述阶梯状电极设置于衬底表面和微流控模块底部之间;所述微流控模块设置于衬底上,所述进口单元、分离单元和出口单元设置于微流控模块上。阶梯状的电极可接力地将微粒推动更长的侧向距离,实现更好的分选区分度,在阶梯电极和过滤器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更优秀的电场流场耦合,进而提高DEP分选微流控系统的分选纯度、分选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疗检测,具体地,涉及一种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片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微粒和生物微粒的分离技术研究贯穿始终。从样品中精准的分离包括目标微粒和生物微粒(细胞、外泌体、细菌、寄生虫)等是生物学、医学和纳米技术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技术。利用生物微粒表面的抗体,并通过标记荧光或磁性材料从而实现对特定微粒的分选、分离检测或分析。然而,这类分离方法引入的标记成分可能会影响或干扰后续的研究结果。因此,使得非标记分离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声、光、电、流体等物理方法分离微粒或生物微粒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它们主要依赖微粒的不同物理特性进行分离,如大小、电特性、磁化率、极化率、形状、密度、变形性等。

2、相较于其他物理场,电场易于产生和控制精准,方便地实现更高效、精准和制备小巧的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设备。针对非带电的微粒(如微球,生物微粒等),介电泳分离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可便捷的与微流控技术集成。现阶段,介电泳微流控芯片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例如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口单元(1)、分离单元(2)和出口单元(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过滤器(2-1)由柱状微结构按预设间距排列组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状电极(2-2)由端点为针尖状电极(6)排列组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状电极(6)一端外延至微流控芯片外部与外界形成电气连接,针尖端延伸至所述分离单元(2)的微流道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进口单元(1)、分离单元(2)和出口单元(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过滤器(2-1)由柱状微结构按预设间距排列组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状电极(2-2)由端点为针尖状电极(6)排列组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状电极(6)一端外延至微流控芯片外部与外界形成电气连接,针尖端延伸至所述分离单元(2)的微流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电极(6)的间距根据分离操作的要求设置,间距在10μm~2000μm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粒和生物微粒分离的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树靖陈迪童思雨牛嘉琦刘岩磊崔胜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