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烧结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20860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9 17:01
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烧结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向氨水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搅拌反应后得到乳白色悬浊液,干燥研磨后获得实心二氧化硅小球;取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三乙醇胺混合搅拌,而后添加正硅酸乙酯,在搅拌反应;移除上层油相,将下层产物洗涤、过滤获得沉淀,后将沉淀分散到包含盐酸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冷凝回流,干燥研磨后获得介孔二氧化硅小球;将实心和介孔二氧化硅小球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加入氨基化试剂和Au纳米团簇溶液,加入硼氢化钠,得到Au纳米团簇负载的实心和介孔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利用高精度的烧结显示方法,实现了在裸眼前提下更经济、高效的团簇烧结程度的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烧结可视化探针制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金属团簇烧结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金属纳米催化剂比传统催化剂具备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多的活性位点和更好的催化活性,现已广泛应用在化学工程、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污染防治等领域。烧结工艺是众多工业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粉末冶金、陶瓷制造、金属材料处理等多个方面。在烧结过程中,温度、压力、气氛等关键参数的精确控制对于最终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传统的烧结过程监测手段往往依赖于人工巡检和离线检测,导致工艺控制不够精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催化剂烧结失活是催化领域不可忽视和重点关注的瓶颈问题,然而,对于烧结程度的识别主要依靠电镜图片观测、催化剂活性实验数据分析等费时费力的繁复方法,更加简便、直接的识别方法将提高效率,推动催化剂领域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专利技术了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金属团簇烧结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实现对金属团簇烧结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金属团簇烧结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向25wt.%~28wt.%浓度的氨水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1:11~1:15,混合均匀,30~50 ℃搅拌反应后得到乳白色悬浊液,使用超纯水和乙醇离心洗涤至上清液呈中性,干燥研磨后获得实心二氧化硅小球;(2)根据如下比例,取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24~30 mL和6 wt.%~12 wt.%三乙醇胺混合,50~100℃加热搅拌;而后向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三乙醇胺的混合物中添加正硅酸乙酯30~50 mL,在100~500 rpm搅拌速度下反应12~24 h;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硅小球光子晶体可视化金属团簇烧结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向25wt.%~28wt.%浓度的氨水中加入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1:11~1:15,混合均匀,30~50 ℃搅拌反应后得到乳白色悬浊液,使用超纯水和乙醇离心洗涤至上清液呈中性,干燥研磨后获得实心二氧化硅小球;(2)根据如下比例,取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24~30 ml和6 wt.%~12 wt.%三乙醇胺混合,50~100℃加热搅拌;而后向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三乙醇胺的混合物中添加正硅酸乙酯30~50 ml,在100~500 rpm搅拌速度下反应12~24 h;移除上层油相,将下层产物洗涤、过滤获得沉淀,后将沉淀分散到包含1.5~3.5 ml hcl和150~250 ml 无水乙醇的混合液中,85 ℃冷凝回流12~24 h,将回流后的溶液过滤,干燥研磨后获得介孔二氧化硅小球;(3)将上述300~500 nm的实心和200~300 nm介孔二氧化硅小球分散在无水乙醇中,制成10wt.%~20 wt.%的溶液,而后加入为二氧化硅小球10wt.%~20 wt.%的氨基化试剂,氨基化后加入为二氧化硅小球10wt.%~20 wt.% 的金的金属前驱盐溶液,而后加入为二氧化硅小球10 wt.%~20 wt.%的还原剂搅拌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云茜唐明宇符婉琳孔亚杰於颖王云鹏孙岳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