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4564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混合电源包括:多个电源单体,其外形与尺寸一致,且包括至少一个超级电容单体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相互平行的第一集流片与第二集流片;固定片,将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固定于第一集流片与第二集流片之间;连接片,连接相互串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与负极。可见,以上混合电源集成了电池与超级电容,既拥有高功率输出,又拥有高能量密度。且由于超级电容的缓冲滤波作用,可减少脉冲电流对电池的冲击,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其还利用整体的集流片来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以保证大电流的通导;同时采用连接片与固定片来分别固定串联与并联的电源单体,使得混合电源的整体结构牢固,组装方便,在其整体尺寸与容量和电压等级的设计上十分灵活。(*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能供应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集合了电池与超级电容的混合电源
技术介绍
电能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照明、冶金、化学、纺织、通信等各个领域,是人们日常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飞跃的主要动力。因此,电源作为电能的 供应装置, 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获得改进。 例如,在汽车动力领域,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以其在排放量上的优 势逐渐获得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其行驶期间可以达到零排放,是汽车行业的 发展趋势。而制约着电动汽车发展的正是其动力源,目前所采用的动力源主要有传统动力 蓄电池组(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新型电池(如钠硫电池、 钠氯化镍电池等),空气电池,飞轮电池,超级电容和燃料电池等。然而这些动力源均难以同 时满足电动汽车对于电源寿命、输出功率和能量密度的要求。 具体而言,由纯电池所构成的电源,寿命短,输出功率低;而由纯超级电容构成的 电源,能量密度低。故,在现有技术中,技术人员将超级电容并联至电池,以期改善汽车动力 源。然而,在稳定性和扩容性上尚均未达到理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电源,在解决电源寿命、输出功率和能量密 度的问题的同时,提高电源的稳定性、扩容能力以及组织设计的灵活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一种混合电源,其包括多个电源单体,其外形与尺寸一致,且包括至少一个超级电容单体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第一集流片,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或负极;第二集流片,平行于第一集流片,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的负极或正极;固定片,将所述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固定于第一集流片与第二集流片之间;连接片,连接相互串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与负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片上具有检测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片上具有检测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单体呈矩阵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电源,还包括电阻单体,其外形和尺寸与所述电源单体一致, 且与所述电源单体共同呈矩阵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电源,还包括外壳,与所述第一集流片与第二集流片垂直设 置,包覆于所述电源单体之外。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电源位于一盒体中,且其外壳与盒体之间填充防火材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合电源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与图3分别为图1中混合电源的前视图与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示例性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图l至图3详细说明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合电源,其中图1 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合电源的立体分解图,图2与图3分别为图1中混合电源的前视图 与后视图。 如图所示,该混合电源包括多个电源单体10、第一集流片22与第二集流片24、固 定片30和连接片40。其中,电源单体10的外形与尺寸一致,且包括至少一个超级电容单体 12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14。第一集流片22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正极;第二集流 片24平行于第一集流片22,且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负极。固定片30则用以将相 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固定于第一集流片22与第二集流片24之间。连接片40连接相互串 联的电源单体10的正极与负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片22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正极,第二集流片24 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负极;然而本技术不以此为限,也可以将所有电源单体 10倒置,使得第一集流片22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负极,第二集流片24连接相互 并联的电源单体10的正极。 当然,该混合电源还包括电源正极引出件52与电源负极引出件54,用以引出混合 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以连接用电设备或电路。本技术在此不限制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引 出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 可见,以上混合电源同时集成了电池与超级电容,其中超级电容作为功率输出元 件,电池作为能量输出元件,且电池与超级电容的外形与尺寸一致,可根据需求自由组合, 方便扩容。如此,即可以提供高的功率输出,又拥有高的能量密度。同时,由于超级电容的 缓冲滤波作用,可减少脉冲电流对电池的冲击,大大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此外,该电源利 用整体的集流片来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以保证大电流的通导;同时采用连接片与固 定片来分别固定串联与并联的电源单体,使得混合电源的整体结构稳定,组装方便,在其整 体尺寸与容量和电压等级的设计上十分灵活。 在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固定片30上具有检测端子31,且固定片30用于固 定的电源单体10的数量等于其上具有检测端子31的数量。请继续参考图2与图3,固定片 30a固定两个电源单体IO,则其上具有两个检测端子31 ;固定片30b固定一个电源单体10, 相应的,其上具有一个检测端子31。同样的,连接片40上也可以设置检测端子41,且连接 片40用于连接的电源单体10的数量等于其上具有检测端子41的数量,如图3,连接片40 连接两个电源单体10,则其上具有两个检测端子41。如此,每个电源单体IO均有对应的检 测端子,这样,外接电路板便可以对该混合电源进行管理与平衡。 另外,在以上实施例中,固定片30与连接片40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且在其上开 设更多开口 ,以固定或连接更多的电源单体,即本技术不限制固定片30与连接片40的 尺寸与固定或连接电源单体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了集流片与固定片和连接片固定电源单体,保证了混合电源的结构牢固。如果,将电源单体紧密排列,再利用以上结构进行固定,混合电源的结构更加 牢固,延长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故,在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将电源单体呈 矩阵排列这一种排列方式,以方便集流片与连接片的设计,且保证混合电源的稳定性。但有 时选择的电源单体的数量总和为单数,在呈矩阵排列时,出现为位置空缺,为了保证整个混 合电源的牢固性,可以补充外形与尺寸一致的电阻单体。 下面描述一下,如何组装固定片30、连接片40、集流片22、24与电源单体10。电源 单体10的正极与负极凸出于其本体。根据需要电源的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电源单体10 的数量及其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其中,电源单体串联可以提升混合电源的电压,并联可以 增加容量。而后将需要并联的电源单体排列在一起,根据其整体形状,设计集流片22、24的 形状,并在集流片22、24上开设有与并联电源单体10相同数量的开口。而后,将需要串联 的电源单体排列在以上并联的电源单体排列在一起,且使他们整体呈矩阵排列,如有空缺 位置可以补充与电源单体外形和尺寸一致的电阻单体。而后,将并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与 负极分别穿过集流片22、24上的开口。固定片30也可以利用开口设计来实现,一种较佳的 方式为在固定片30上开设尺寸小于电源单体10正负极的开口,利用物体热胀冷縮原理, 将固定片30加热后,其开口变大,套子电源单体10的正极或负极上,冷却后,便形成了一种 自然而紧密的结合。同样的,连接片40选择与固定片相同的方式来实现。如此,便可以组 装得到具有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的混合电源。 较佳的,为了保护电源单体10,还可以在其外设置外壳50,其设置方式为外壳50与集流片22和24垂直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电源,其特征是,包括:多个电源单体,其外形与尺寸一致,且包括至少一个超级电容单体与至少一个电池单体;第一集流片,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或负极;第二集流片,平行于第一集流片,连接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的负极或正极;固定片,将所述相互并联的电源单体固定于第一集流片与第二集流片之间;连接片,连接相互串联的电源单体的正极与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鸿元陆政德方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瑞华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