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多功能训练器材,其包括:一架体,架设于一平面,架体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二侧的二侧柱,在二侧柱之间定义出一运动空间;二导引组件,二导引组件分别设于二侧柱,分别能沿侧柱升降并被定位于一预定高度;一阻力产生单元,设于架体,能产生阻力以供使用者克服阻力进行训练;一缆绳滑轮机构,具有至少一缆绳及多个滑轮,滑轮设于架体,缆绳连接阻力产生单元且绕经滑轮,并具有二拉引端,二拉引端分别牵引至二导引组件的位置;至少一操作组件,连接于拉引端;二攀岩运动的岩块,各具有一手指勾抓部,二岩块大致以左右方向并列地分别设于运动空间上方的架体,手指勾抓部供使用者以手指勾住,并在运动空间内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运动器材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多功能 训练器材。
技术介绍
近年来,攀岩运动虽然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却不如其它运动如球类、登山、 室内运动等广为人们所接受,虽然其运动模式看似简单,然而却不是每个人都可 以轻易进行的,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天然的攀岩场地难寻,或难以到达。而随着国 内人工室内岩场渐渐增多,运动场地问题似已获得解决,但攀岩运动的进入门坎 对于一般人仍然较高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攀岩运动所需的身体条件比一般运动更 高,因为进行攀岩时,需要以手指勾住岩块,进而以手指、手臂及背部的力量抵 抗重力将身体撑起,由于手指接触面积小,所以手指、手部肌肉的强度对于能否 顺利的进行攀岩运动相当重要。而在平时锻炼肌力的训练中,室内重量训练运动是相对较为容易进行的一种,然而公知的各种重量训练器材,包含训练单一肌肉群的机种,如"胸部推举(chest press)"、"腹部训练(abdominal)"、"手臂二头肌训练(arm curl)"等等,仅是针对身体大部位肌肉群的训练,而复合式重量训练器材也缺少针对手指部位肌肉进 行训练的设计。举例而言,复合式重量训练器材主要分为"复合式运动站"类型 或者具有"自由拉引端"的类型,前者是将多个训练单一肌肉群的机种整合在一起,主要仍是以锻炼身体大部位肌肉为主。而后者则是提供使用者依训练器材所 附的操作组件进行不同型态的拉引负重训练,其中某些机种具有利用训练器材的 架体进行"拉单杠"类型的引体向上运动模式,然而拉单杠的动作对于攀岩运动 而言,训练强度仍然较为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 多功能训练器材,其可供使用者以手指施力进行引体向上训练,进而加强锻炼手 指部位肌肉、增强肌力。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多功能 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架体,架设于一平面,所述架体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二侧的二侧柱,在所述二侧柱之间定义出一运动空间;二导引组件,所述二导 引组件分别设于所述二侧柱,分别能沿所述侧柱升降并被定位于一预定高度;一 阻力产生单元,设于所述架体,能产生阻力以供使用者克服所述阻力进行训练; 一缆绳滑轮机构,具有至少一缆绳及多个滑轮,所述滑轮设于所述架体,所述缆 绳连接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且绕经所述滑轮,并具有二拉引端,所述二拉引端分别 牵引至所述二导引组件的位置;至少一操作组件,连接于所述拉引端,供使用者 操作拉动所述缆绳滑轮机构,进而克服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产生的阻力;二攀岩运 动的岩块,各具有一手指勾抓部,所述二岩块大致以左右方向并列地分别设于所 述运动空间上方的架体,所述手指勾抓部供使用者以手指勾住,并在所述运动空 间内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踏板,枢接于所述架体,且位于所述运 动空间的一侧边下方,并距离所述平面一预定高度,能被定位于一使用位置及一 收折位置,当所述踏板被定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使用者能踩踏踏板而以手指勾 住所述岩块,或在进行其它训练时,将所述踏板定位于收折位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架体具有一底座,所述底座概呈U形且具有 一开放端,所述二侧柱分别位于所述开放端的二侧。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架体具有一横梁,连结所述二侧柱的顶端, 所述攀岩运动的岩块设于所述横梁。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握把,设于所述运动空间上方的架 体,且大致与所述二攀岩运动的岩块等高。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包括有二握把,各所述握把分别围绕于各所述攀 岩运动的岩块的周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 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多功能训 练器材,其包括 一架体,架设于一平面,所述架体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二侧的二侧柱,以及连结于所述二侧柱顶端的一横梁,所述二侧柱之间及所述横梁下方定 义出一运动空间; 一阻力产生单元,设于所述架体,能产生阻力以供使用者克服 所述阻力进行训练; 一缆绳滑轮机构,具有至少一缆绳及至少一滑轮,所述滑轮 设于所述架体,所述缆绳连接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且绕经所述滑轮,并具有至少一 拉引端;至少一操作组件,连接于所述缆绳滑轮机构的拉引端,能供使用者操作 拉动所述缆绳滑轮机构,进而克服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产生的阻力;其特征在于 至少二手指勾抓部,大致沿左右方向并列地设于所述横梁,供使用者分别以双手 手指勾住,并在所述运动空间内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二攀岩运动的岩块,所述各岩块分别具有所述二手 指勾抓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握把,设于所述架体,且大致与所述二手指 勾抓部等高。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一踏板,枢接于所述架体,且位于所述运动空间的 一侧边下方,并距离所述平面一预定高度,能被定位于一使用位置及一收折位置, 当所述踏板被定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使用者能踩踏踏板以手指勾住所述手指勾 抓部,或在进行其它训练时,将所述踏板定位于收折位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先进行一般程度的引体向上,即利 用握把进行训练,当具有一定程度的肌力时,可进而利用手指勾住岩块进行强度 较高的训练,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一种在室内即可进行的攀岩训练器材。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举以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 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多功能训练器材1,本 实施例主要包含一架体10、位于架体正面左、右二侧的二导引组件20、 二阻力装 置30、位于架体上侧的二握把50、被各握把50围绕的二攀岩运动的岩块60及若 干操作组件41。如图1所示,架体10主要具有一底座11、左右二侧柱12、四支柱13及顶部。 架体10通过底座11设置于一平面(例如地面),底座11大致呈现U形,在底座 11的U形开放端左右二侧分别固设一侧柱12,四支柱13则大致呈左右对称分布 于多功能训练器材1 二侧,并固设于底座11,各侧柱12及支柱13以垂直于地面 的轴向向上延伸并固设于顶部。如图3所示,从俯视角度看,架体10的顶部具有 一左横梁14、 一右横梁15、 一前横梁16及一后横梁17,其中,前横梁16与底座 ll的开放端位于同侧。由图3及图4可知,顶部的左横梁14、右横梁15和后横 梁17大致呈现一U形,并且与底座11呈现的U形大致上下对合,因此,架体IO 整体呈现出一由下而上延伸的U形柱体型态,其内部中空。如图1所示,各侧柱12具有沿自身长轴分布的若干定位孔18, 二导引组件20则分别设于左右二侧柱12。各导引组件20主要具有一手把21、 一升降座22、 一偏转座23及二滑轮24,其中,各升降座22分别套设于左右二侧柱12,可沿着 对应侧柱12的长轴上下移动,而手把21则设于升降座22的内侧。在各升降座22 上还设置有一活动插销25,当使用者需要调整升降座22的高度时,可用单手握住 手把21,再用手指勾住活动插销25并向外拉出,将升降座22调整到预定高度后, 再放开活动插销25,使其插入定位孔18。各偏转座23对应地枢接于各升降座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具训练手指部位肌肉功能的多功能训练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架体,架设于一平面,所述架体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二侧的二侧柱,在所述二侧柱之间定义出一运动空间; 二导引组件,所述二导引组件分别设于所述二侧柱,分别能沿所述侧柱升降并 被定位于一预定高度; 一阻力产生单元,设于所述架体,能产生阻力以供使用者克服所述阻力进行训练; 一缆绳滑轮机构,具有至少一缆绳及多个滑轮,所述滑轮设于所述架体,所述缆绳连接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且绕经所述滑轮,并具有二拉引端,所述二拉 引端分别牵引至所述二导引组件的位置; 至少一操作组件,连接于所述拉引端,供使用者操作拉动所述缆绳滑轮机构,进而克服所述阻力产生单元产生的阻力; 二攀岩运动的岩块,各具有一手指勾抓部,所述二岩块大致以左右方向并列地分别设于所述运动 空间上方的架体,所述手指勾抓部供使用者以手指勾住,并在所述运动空间内进行引体向上的训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拉克芬斯特,朱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