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97430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10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电动摩托车至少具有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上设有座垫单元,该座垫单元下方设有容置有电池的电池箱,该电池箱下方的该车架单元上锁设动力单元;该车架单元上枢设有后摇臂,该后摇臂末端枢设有后轮;该后摇臂与该车架单元之间枢设有后避震器;由车体侧视观视,该后避震器系位于该后轮的前方,且位于该电池箱与该动力单元的后方;借此可将该后避震器的重量往该电池箱与该动力单元集中,来使该电动摩托车前后与左右重量往车体中心集中,从而来提升该电动摩托车操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尤其指一种可将后避震器的重量往电池箱与动力单元集中,从而来提升该电动摩托车操控性的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


技术介绍

1、如图1所示,电动摩托车1至少具有车架单元11,该车架单元11上设有可借由电力驱动的动力单元12,该动力单元12枢有后摇臂13朝车体后端枢设有后轮14,该后轮14一侧设有连接于该后摇臂13与该车架单元11之间的后避震器15(后悬机构);该电动摩托车1的外盖设有车体盖单元16;该动力单元12具有马达121及传动部122,该动力单元12借由带动件123来带动该后轮14转动,从而来使该电动摩托车1达到行驶的目的。

2、如图1所示,现有该电动摩托车1借由上述构造固然以能达到行驶的目的;然而,该后避震器15系被配置于该电动摩托车1车体的近末端,因此会造成该电动摩托车1车体的大型化;又,该动力单元12与该后避震器15被配置间隔有相当间距,该后避震器15系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会造成该电动摩托车1的该后轮14配重增加,而不利于该电动摩托车1前后轴的配重比,从而会造成该电动摩托车1的操控劣化;由于该后避震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摩托车至少具有车架单元,所述车架单元上设有座垫单元,所述座垫单元下方设有容置有电池的电池箱,所述电池箱下方的所述车架单元上锁设动力单元;所述车架单元上枢设有后摇臂,所述后摇臂末端枢设有后轮;所述后摇臂与所述车架单元之间枢设有后避震器;由车体侧视观视,所述后避震器位于所述后轮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电池箱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具有动力马达与传动部;所述动力马达与所述传动部之间可形成一凹部,所述后避震器至少有一部分设于所述凹部所界定范围内;且,由车体侧视观视时,所述后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摩托车至少具有车架单元,所述车架单元上设有座垫单元,所述座垫单元下方设有容置有电池的电池箱,所述电池箱下方的所述车架单元上锁设动力单元;所述车架单元上枢设有后摇臂,所述后摇臂末端枢设有后轮;所述后摇臂与所述车架单元之间枢设有后避震器;由车体侧视观视,所述后避震器位于所述后轮的前方,且位于所述电池箱与所述动力单元的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具有动力马达与传动部;所述动力马达与所述传动部之间可形成一凹部,所述后避震器至少有一部分设于所述凹部所界定范围内;且,由车体侧视观视时,所述后避震器与所述动力单元至少有一部分形成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的后悬机构,其特征在于,由车体侧视观视,所述后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信志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