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具体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
技术介绍
1、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2、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在进行安装时,通常会将浇筑好的墙体进行支撑固定,大多数采用支撑杆对墙体进行支撑,在建筑时会采用大量的支撑杆,这些支撑杆在使用前后都需要搬运,由于每个支撑杆都是单独的,且不相互连接,导致在搬运多个支撑杆时会造成极大不便,而且墙体的高度大不相同,因此还需要不同长度的支撑杆对其进行支撑,导致支撑杆的实用性较低,而且极大的降低了装配施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1);支撑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抵触板(3),两个抵触板(3)分别与墙体和地面相接触,支撑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调节部(2),支撑杆(1)和抵触板(3)通过调节部(2)进行连接,调节部(2)用于调节支撑杆(1)的长度,通过支撑杆(1)、调节部(2)和抵触板(3)之间的配合对墙体进行支撑和固定,支撑杆(1)内设置有连接部(4),连接部(4)具有展开和收纳两种状态,在展开状态下,连接部(4)能够将相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杆(1);支撑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抵触板(3),两个抵触板(3)分别与墙体和地面相接触,支撑杆(1)的两端均设置有调节部(2),支撑杆(1)和抵触板(3)通过调节部(2)进行连接,调节部(2)用于调节支撑杆(1)的长度,通过支撑杆(1)、调节部(2)和抵触板(3)之间的配合对墙体进行支撑和固定,支撑杆(1)内设置有连接部(4),连接部(4)具有展开和收纳两种状态,在展开状态下,连接部(4)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支撑杆(1)连接至一起,在收纳状态下,能够收纳进支撑杆(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4)包括开设于支撑杆(1)内的通槽(41),通槽(41)内滑动连接有移动块(42),移动块(42)能够沿着通槽(4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通槽(41)内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槽(43),两个滑槽(43)内均滑动连接有滑块(44),且移动块(42)与滑块(44)转动连接,移动块(42)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块(42)进行翻转的复位部,支撑杆(1)上设置有用于对连接部(4)进行定位的限位部(5),当连接部(4)为收纳状态时能够对连接部(4)进行限位,滑槽(43)内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复位件(45),且第一弹性复位件(45)靠近滑块(44)的一端与滑块(44)固定连接,能够推动滑块(44)沿着滑槽(43)进行移动,移动块(42)的一端开设有插槽(46),移动块(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插槽(46)相适配的插杆(47),支撑杆(1)内的插杆(47)能够插入相邻的另一个支撑杆(1)中的插槽(46)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45)为压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方法及其施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复位部包括开设于移动块(42)内的空腔(421),空腔(421)内设置有转动轴(423),且转动轴(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克勤,谢云辉,建阳阳,魏启成,沈国龙,李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