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尤其涉及一种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1、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规定,地上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物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涉及到核心筒施工,核心筒是指在建筑的中央部分,由电梯井道、楼梯、通风井、电缆井、公共卫生间、部分设备间围护形成的中央核心筒,其与外围框架形成的一个外框内筒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此种结构十分有利于结构受力,并具有极优的抗震性,是超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
2、在进行具有多栋塔楼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为方便塔楼之间联系,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美观性,通常会采用连廊结构将相邻的两栋塔楼连接,连廊因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和广阔的视野而可以用作观光走廊,另一方面,连廊还可以使建筑外观上更具特色,并能营造出一种更加和谐的建筑氛围。
3、在进行连廊施工时,通常是采用钢构件预先拼装形成钢连廊整体结构,将拼装形成的钢连廊整体结构提升至塔楼的预设安装位置后,将钢连廊与核心筒连接。在相邻两栋塔楼之间的距离较远(距离不小于40m)的超高层建筑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骨柱(1)、第二钢骨柱(2)、第三钢骨柱(3)和连接牛腿(4),其中,所述第一钢骨柱(1)的顶部与第二钢骨柱(2)底部连接,所述第二钢骨柱(2)顶部与第三钢骨柱(3)底部连接,所述第一钢骨柱(1)、第二钢骨柱(2)和第三钢骨柱(3)预埋入核心筒内,沿核心筒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牛腿(4)垂直设置在第一钢骨柱(1)上,伸出核心筒端部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牛腿(4)包括第一支撑部(41)和第一连接部(42),所述第一支撑部(41)的第一端与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骨柱(1)、第二钢骨柱(2)、第三钢骨柱(3)和连接牛腿(4),其中,所述第一钢骨柱(1)的顶部与第二钢骨柱(2)底部连接,所述第二钢骨柱(2)顶部与第三钢骨柱(3)底部连接,所述第一钢骨柱(1)、第二钢骨柱(2)和第三钢骨柱(3)预埋入核心筒内,沿核心筒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牛腿(4)垂直设置在第一钢骨柱(1)上,伸出核心筒端部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牛腿(4)包括第一支撑部(41)和第一连接部(42),所述第一支撑部(41)的第一端与第一钢骨柱(1)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41)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部(4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41)和第一连接部(4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41)的顶部同轴设置有第三支撑部(44),所述第三支撑部(44)顶部同轴设置有转接部(45),所述转接部(45)顶部设置有用于与钢连廊的支撑斜杆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1)底部与第一钢骨柱(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支撑部(43),所述第二支撑部(43)为箱型结构,所述第二支撑部(43)的纵截面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部(43)的一条直角边与第一支撑部(41)底部连接、另一条直角边与第一钢骨柱(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1)、第一连接部(42)、第三支撑部(44)、转接部(45)和第二连接部(46)均为箱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4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梯形,其第二端的宽度不大于第一端的宽度;所述转接部(45)纵截面形状为梯形,所述转接部(45)顶部为斜面;所述第二连接部(46)的纵截面形状为矩形或梯形,所述第二连接部(46)的顶部宽度不大于底部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核心筒与钢连廊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45)顶部斜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古略怀,区伟聪,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