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9215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5 14:20
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车辆散热系统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散热组件,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间隔设置,散热组件设置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该散热系统可以解决散热效率低以及散热可靠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技术介绍

1、混合动力汽车与传动的燃油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更加多样的使用场景,因此对车辆内部的散热系统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现有的车辆内部的散热系统大多通过风扇对散热组件以及冷凝器进行散热和换热。但是,风扇、散热组件以及冷凝器之间的排布复杂,且风扇启停以及转速的控制逻辑较差,导致散热系统的散热效率低且散热可靠性较差。从而导致,车辆会出现发动机过热或过冷、行驶中风扇噪音较大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解决散热效率低以及散热可靠性差的问题。

2、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散热组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所述第一风扇包括风扇本体和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风扇本体。

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护风罩和护风窗体,所述护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所述护风窗体安装在所述护风罩上。

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护风圈和第二护风圈,所述第一护风圈和所述第二护风圈均与所述护风罩可拆卸连接。

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护风罩与所述第一风扇之间,和/或,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三散热器和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三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一侧。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器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用于通入冷却介质至所述冷凝器内,所述出口端用于将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凝器内导出,所述第三散热器设置于所述进口端的一侧,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风扇相对设置。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离合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和所述第二风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收集车辆的车速和/或工况,并根据所述车速和/或所述工况控制所述离合器与所述风扇本体离合连接,和/或,并根据所述车速和/或所述工况控制所述第二风扇启停。

11、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进风速度,根据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调节所述第一风扇和/或所述第二风扇的转速。

12、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工作模式;根据所述车辆的工作模式和所述进风速度,调节所述第一风扇和/或所述第二风扇的转速。

13、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的车速;根据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和车速,调节所述第一风扇和/或所述第二风扇的转速。

14、一种实施方式中,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车辆所处的环境温度;根据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和环境温度,调节所述第一风扇和/或所述第二风扇的转速。

15、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

16、本申请通过在车辆散热系统内设置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并且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具有间隔距离,以此将冷凝器以及散热组件设置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从而使得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能够有效配合,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满足车辆的散热需求;并且,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转速通过进风速度控制,使得车辆可以在不同的工况的不同车速下,对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的转速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从而随车辆行驶工况精准控制风扇转速,不但能够避免车内的驱动器过热或过冷,还能够降低风扇噪声,并且散热系统的可靠性增强,能够提升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还有利于节能减排。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散热组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所述第一风扇包括风扇本体和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风扇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护风罩和护风窗体,所述护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所述护风窗体安装在所述护风罩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护风圈和第二护风圈,所述第一护风圈和所述第二护风圈均与所述护风罩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护风罩与所述第一风扇之间,和/或,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三散热器和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三散热器背向所述第二散热器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用于通入冷却介质至所述冷凝器内,所述出口端用于将所述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凝器内导出,所述第三散热器设置于所述进口端的一侧,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风扇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离合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和所述第二风扇电连接;

9.一种车辆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车辆的进风速度,之后还包括: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扇、第二风扇和散热组件,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间隔设置,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所述第一风扇包括风扇本体和离合器,所述离合器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风扇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护风罩和护风窗体,所述护风罩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所述护风窗体安装在所述护风罩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护风圈和第二护风圈,所述第一护风圈和所述第二护风圈均与所述护风罩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散热系统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护风罩与所述第一风扇之间,和/或,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和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散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继杰吴升超王利楠向富华顾将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