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属于医用设备。
技术介绍
1、宫腔镜作为一项常用的妇科诊疗技术,是针对妇科出血性疾病和宫腔内病灶的首选诊疗方法,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根据其与子宫肌层的位置关系归为不同的figo分型,在黏膜下肌瘤中,0型和i型在宫腔镜技术的辅助下易于切除,而ii型黏膜下肌瘤由于其无蒂部、且向肌层扩展大于50%的特性,常规的宫腔镜电切效果不佳,通常手术时间较久,引起术中感染或水中毒的风险增加,且容易损伤肌瘤周围的正常内膜组织,造成子宫穿孔的风险大大增加。此外,肌瘤较大单次手术无法完整切除,需要多次手术可能,且易于残留病灶,导致后期复发。现有的宫腔镜仅可通过宫颈管单一通道进入宫腔,无法进行双器械间协同操作,使用不便,且对于术者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常规的宫腔镜电切效果不佳,通常手术时间较久,且容易损伤肌瘤周围的正常内膜组织的问题;以及肌瘤较大单次手术无法完整切除,且易于残留病灶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壳(1)呈管状结构,外壳(1)上设有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的一端设于外壳(1)头端端口位置,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的另一端设于外壳(1)靠近尾端的外壁上;外壳(1)内穿设有抓持组件外筒(6),抓持组件外筒(6)内设有抓持组件(4),抓持组件外筒(6)和外壳(1)内壁之间设有供电刀组件(5)操作的空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的管壁设有夹层,构成沿轴向延伸的进水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外壳(1)呈管状结构,外壳(1)上设有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的一端设于外壳(1)头端端口位置,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的另一端设于外壳(1)靠近尾端的外壁上;外壳(1)内穿设有抓持组件外筒(6),抓持组件外筒(6)内设有抓持组件(4),抓持组件外筒(6)和外壳(1)内壁之间设有供电刀组件(5)操作的空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1)的管壁设有夹层,构成沿轴向延伸的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进水通道(13)和排水通道(1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进水口(11)和排水口(12),进水口(11)及排水口(12)分布于外壳(1)远离抓持夹(41)的外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持组件(4)包括抓持夹(41)、抓持结构前部(42)、多个抓持夹连接杆(43)、连接轴承(44)、抓持结构后部(46)和抓持组件杆(410),抓持夹(41)的每条抓爪后端与连接轴承(44)转动连接,抓持夹(41)的每条抓爪的后半部分与一个抓持夹连接杆(43)的一端套接,每个抓持夹连接杆(43)另一端与抓持结构前部(42)固定连接;抓持结构前部(42)和抓持结构后部(46)均为空心筒状结构;连接轴承(44)与抓持组件杆(410)一端连接,抓持组件杆(410)另一端向后延伸至抓持结构后部(46)内侧且与抓持结构后部(46)轴向限位连接;通过抓持结构前部(42)的移动带动抓持夹(41)沿轴向进行张开或闭合动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持结构前部(42)和抓持结构后部(46)均设于抓持组件外筒(6)内,抓持结构前部(42)沿抓持组件外筒(6)的轴向移动,抓持结构后部(46)转动设于抓持组件外筒(6)内,抓持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思慧,张佳荣,尹胜,张稼闻,李婷婷,史培培,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