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侧围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8018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7-02 0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后侧围结构及车辆,后侧围结构包括:外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外侧,外侧加强组件具有开口朝向车辆前侧的凹槽,凹槽形成窗体安装位;内侧加强组件,设置于上部支撑组件和后轮罩组件的内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车身壳体的外侧和内侧分别设置外侧加强组件和内侧加强组件并同时取消了C柱结构,两侧的加强组件与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配合,为车身一侧的后部构建形成的内外双环结构,在满足车身壳体后侧围刚度、模态以及碰撞实验要求的同时,增加了后侧三角窗的透光面积并提升了后排乘客感知质量,有效补偿因C柱取消后引起的整车扭转和弯曲刚度下降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涉及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国内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车辆的造型、乘员空间、行李空间以及乘员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车身后侧围的性能试验要求,寻找更优的结构形式,以增大车内空间有效利用率、提升视野、降低车身重量等,均对提升车辆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

2、目前,车辆后侧三角窗处的视野遮挡主要由c柱造成,现有车辆提升三角窗视野的措施通常为优化c柱的结构,通过将c柱的宽度减小,以尽可能的增大三角窗处的可视范围,但由于c柱依然存在,车辆后排车窗与三角窗依然会被明显的分隔成为两部分,使得车内乘客的视野及观感依旧较差,因此,现有c柱的优化形式还依旧存在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c柱的优化形式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后侧围结构包括:外侧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3)、后轮罩组件(4)以及底部支撑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组件(1)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所述上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下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下加强部合围形成所述窗体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02)和D柱主体(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3)、后轮罩组件(4)以及底部支撑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组件(1)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所述上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下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下加强部合围形成所述窗体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02)和d柱主体(303),所述上加强部包括边梁外板(102)和d柱接头外板(103),所述边梁外板(102)与所述上边梁(301)连接,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设置于所述交汇处并分别与所述边梁外板(102)、所述后顶横梁(302)以及所述d柱主体(3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与所述后顶横梁(302)沿着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重叠量大于等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的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外板(104)和边框外板(105),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所述边框外板(105)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分别与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具有减震塔安装位(401),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的对应所述减震塔安装位(401)上方的位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外板(105)靠近所述窗体安装位的部位设有连接结构(1051),所述连接结构(1051)用于与窗体安装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加强组件(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加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俊宋桂霖
申请(专利权)人: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