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具体涉及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国内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车辆的造型、乘员空间、行李空间以及乘员视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车身后侧围的性能试验要求,寻找更优的结构形式,以增大车内空间有效利用率、提升视野、降低车身重量等,均对提升车辆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
2、目前,车辆后侧三角窗处的视野遮挡主要由c柱造成,现有车辆提升三角窗视野的措施通常为优化c柱的结构,通过将c柱的宽度减小,以尽可能的增大三角窗处的可视范围,但由于c柱依然存在,车辆后排车窗与三角窗依然会被明显的分隔成为两部分,使得车内乘客的视野及观感依旧较差,因此,现有c柱的优化形式还依旧存在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c柱的优化形式影响乘客视野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后轮罩组件以及底部支撑组件,后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3)、后轮罩组件(4)以及底部支撑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组件(1)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所述上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下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下加强部合围形成所述窗体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应用于车身壳体其中一侧的后部,所述车身壳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部支撑组件(3)、后轮罩组件(4)以及底部支撑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加强组件(1)包括上加强部和下加强部,所述上加强部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连接,所述下加强部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连接,所述上加强部和所述下加强部合围形成所述窗体安装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支撑组件(3)包括交汇连接并形成交汇处的上边梁(301)、后顶横梁(302)和d柱主体(303),所述上加强部包括边梁外板(102)和d柱接头外板(103),所述边梁外板(102)与所述上边梁(301)连接,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设置于所述交汇处并分别与所述边梁外板(102)、所述后顶横梁(302)以及所述d柱主体(30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与所述后顶横梁(302)沿着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重叠量大于等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的三分之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部包括d柱加强外板(104)和边框外板(105),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与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所述边框外板(105)设置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并分别与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和所述d柱接头外板(10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组件(4)具有减震塔安装位(401),所述d柱加强外板(104)与所述后轮罩组件(4)的对应所述减震塔安装位(401)上方的位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外板(105)靠近所述窗体安装位的部位设有连接结构(1051),所述连接结构(1051)用于与窗体安装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侧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加强组件(2)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顶部加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俊,宋桂霖,
申请(专利权)人:集度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