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河道防护领域,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1、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桥址所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
2、现有护坡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阻挡板对垃圾进行收集,改善河道污染,但是阻挡板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控制,并且内部的垃圾需要人工进行清理,而边坡比较滑,人工在边坡上走动时,非常不安全,导致控制阻挡板以及清理垃圾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护坡结构的阻挡板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控制,并且内部的垃圾需要人工进行清理,而边坡比较滑,人工在边坡上走动时,非常不安全,导致控制阻挡板以及清理垃圾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包括:设置在边坡一侧的多个防护框,以及设置在边坡底部的多个底板;
4、防护框的一侧插接有多个安装板,多个安装板的一侧插接有多个收集框,用于对水中的垃圾盛接;
5、导向筒,导向筒设置在相对应的两个防护框之间,且之间均设置用于过滤泥土的滤孔,导向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通孔,收集框的一侧开设有与通孔相对应的开口,且收集框倾斜设定,用于将收集框内的垃圾导进导向筒
6、多个螺旋输送辊,多个螺旋输送辊分别转动设在相对应的导向筒内,用于提升导向筒内的垃圾;
7、密封机构,设置在收集框上,与水浪配合使用,涨水时对收集框密封,推水时打开收集框,用于对水中的垃圾收集,能够对垃圾垃圾收集,并使垃圾移动至导向筒内,并通过人工转动螺旋输送辊,能够将导向筒内的垃圾取出,使用更加方便,无需人工走在边坡上收集垃圾。
8、进一步,密封机构包括在收集框外侧开设的矩形口,矩形口内贯穿转动设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壁固定设有用于对收集框密封的盖板,导向筒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框,连接框上滑动设有浮力块,浮力块与转动轴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盖板转动使其能够通过水浪带动盖板转动,无需额外动力源。
9、进一步,连接框的外侧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内滑动设有与收集框相对应的齿条,收集框的一侧固定设有支撑座,支撑座和连接框的一侧贯穿转动设有同一个与转动轴相对应的万向联轴器,万向联轴器与转动轴的相互靠近一端插接,万向联轴器的外壁固定套设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浮力块固定设在齿条的一侧,使其能够带动转动轴转动,避免发生脱离。
10、进一步,齿条包括滑动设在滑动槽内的第二限位块和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和第一限位块之间设有与齿轮相啮合的齿牙条,浮力块固定设在第二限位块的底端,能够对齿轮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避免转动角度过大。
11、进一步,边坡的边坡上设有多个第三锚杆,防护框的底部固定设有与第三锚杆相对应的第二锚杆,第三锚杆的顶部开设有插孔,第二锚杆贯穿插孔延伸至边坡内,能提高安装强度。
12、进一步,边坡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锚杆,底板固定设在多个第一锚杆上,用于对底板固定,且底板的一侧与防护框和安装板抵触,能够对防护框进行支撑。
13、进一步,防护框的顶端呈开口状,其内部填充碎石块,用于阻挡泥土流失。
14、进一步,防护框的内壁固定设有多个支撑块,用于对防护框的两侧支撑。
15、进一步,螺旋输送辊的外壁转动套设有支撑板,支撑板固定设在导向筒的顶端内壁,用于对螺旋输送辊支撑。
16、进一步,收集框和防护框的相互靠近一侧均固定设有插条,安装板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插条相对应的插槽,安装板的一侧设有与导向筒相对应的弧形边,用于对导向筒固定。
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通过浮力块与盖板的配合使用,能够通过河水带动盖板进行启闭,使河水上涨时对收集框进行密封,能够防止收集框和导向筒内的垃圾与河水混合,在河水退去的过程中带动盖板打开,使对河水中的垃圾进行收集,使其无需人工控制,使用更加方便。
19、2、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通过在导向筒内设置螺旋输送辊,使其能够通过人工将导向筒内的垃圾取出,并且人工不需要在坡面上,能够提高工人的安全性,避免工人滑落河中。
20、3、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通过第二锚杆和第三锚杆的配合使用,使其能够进一步对防护框支撑,能够有效避免防护框发生位移,能够提高对边坡的保护,并且在防护框内填充碎石,能够对防护框进行加强,提高使用寿命。
21、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边坡(1)一侧的多个防护框(2),以及设置在边坡(1)底部的多个底板(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在收集框(5)外侧开设的矩形口(29),所述矩形口(29)内贯穿转动设有转动轴(30),所述转动轴(30)的外壁固定设有用于对收集框(5)密封的盖板(6),所述导向筒(7)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框(17),所述连接框(17)上滑动设有浮力块(8),所述浮力块(8)与转动轴(3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盖板(6)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17)的外侧开设有滑动槽(21),所述滑动槽(21)内滑动设有与收集框(5)相对应的齿条(18),所述收集框(5)的一侧固定设有支撑座(31),所述支撑座(31)和连接框(17)的一侧贯穿转动设有同一个与转动轴(30)相对应的万向联轴器(26),所述万向联轴器(26)与转动轴(30)的相互靠近一端插接,所述万向联轴器(26)的外壁固定套设有与齿条(18)相啮合的齿轮(2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18)包括滑动设在滑动槽(21)内的第二限位块(24)和第一限位块(23),所述第二限位块(24)和第一限位块(23)之间设有与齿轮(25)相啮合的齿牙条(22),所述浮力块(8)固定设在第二限位块(24)的底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1)的边坡(1)上设有多个第三锚杆(11),所述防护框(2)的底部固定设有与第三锚杆(11)相对应的第二锚杆(10),所述第三锚杆(11)的顶部开设有插孔(12),所述第二锚杆(10)贯穿插孔(12)延伸至边坡(1)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1)的底部设有多个第一锚杆(9),所述底板(4)固定设在多个第一锚杆(9)上,用于对底板(4)固定,且底板(4)的一侧与防护框(2)和安装板(3)抵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框(2)的顶端呈开口(16)状,其内部填充碎石块,用于阻挡泥土流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框(2)的内壁固定设有多个支撑块(13),用于对防护框(2)的两侧支撑。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辊(28)的外壁转动套设有支撑板(27),所述支撑板(27)固定设在导向筒(7)的顶端内壁,用于对螺旋输送辊(28)支撑。
10.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框(5)和防护框(2)的相互靠近一侧均固定设有插条(14),所述安装板(3)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插条(14)相对应的插槽(15),所述安装板(3)的一侧设有与导向筒(7)相对应的弧形边(20),用于对导向筒(7)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边坡(1)一侧的多个防护框(2),以及设置在边坡(1)底部的多个底板(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在收集框(5)外侧开设的矩形口(29),所述矩形口(29)内贯穿转动设有转动轴(30),所述转动轴(30)的外壁固定设有用于对收集框(5)密封的盖板(6),所述导向筒(7)的一侧固定设有连接框(17),所述连接框(17)上滑动设有浮力块(8),所述浮力块(8)与转动轴(30)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盖板(6)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17)的外侧开设有滑动槽(21),所述滑动槽(21)内滑动设有与收集框(5)相对应的齿条(18),所述收集框(5)的一侧固定设有支撑座(31),所述支撑座(31)和连接框(17)的一侧贯穿转动设有同一个与转动轴(30)相对应的万向联轴器(26),所述万向联轴器(26)与转动轴(30)的相互靠近一端插接,所述万向联轴器(26)的外壁固定套设有与齿条(18)相啮合的齿轮(25),所述浮力块(8)固定设在齿条(18)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18)包括滑动设在滑动槽(21)内的第二限位块(24)和第一限位块(23),所述第二限位块(24)和第一限位块(23)之间设有与齿轮(25)相啮合的齿牙条(22),所述浮力块(8)固定设在第二限位块(24)的底端。
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珍锋,孟奇,胡佳慧,曹婷,黄诗渊,林军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