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谭国良专利>正文

一种管状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5445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电机,解决了现有管状电机内部触头容易出现断路,手动装置较为繁琐的问题。一种管状电机,包括旁磁电机、机壳、蜗轮、支撑体、外簧组和内簧组,所述外簧组包括外簧座、第一外簧片、第二外簧片、第三外簧片,所述外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设置在外簧座上;所述内簧组包括内簧座、第一内簧片、第二内簧片、第三内簧片,所述内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设置在内簧座上;所述第一内簧片、第二内簧片、第三内簧片分别与第一外簧片、第二外簧片、第三外簧片转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将触点式改为面面接触,使设备工作更加稳定可靠,手动操作轻便灵活动同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保养且输出扭矩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管状电机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管状电机如图1所示,行星减速器为三级减速,其中减速器是置 于机壳内部,手动限位装置包括中心轴、蜗轮、蜗杆、支撑体、3电滑环体、 触头安装体,导电过程是通过触头与滑环体是点面接触完成,任意一触头出现 问题则会断路。启动手动操作功能时,通过转动蜗杆,蜗杆带动蜗轮,蜗轮再带 动中心轴,中心轴再带动传动套转动,传动套是固定在机壳上,机壳一端绕支撑 体转动这样电机才能带动门片转动,手动装置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管状电机,解决了现有管状 电机内部触头容易出现断路,手动装置较为繁琐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状电 机,包括旁磁电机、机壳、蜗轮、支撑体、外簧组和内簧组,所述外簧组包括 外簧座、第一外簧片、第二外簧片、第三外簧片,所述外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 序分别设置在外簧座上;所述内簧组包括内簧座、第一内簧片、第二内簧片、 第三内簧片,所述内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设置在内簧座上;所述第一内簧片、 第二内簧片、第三内簧片分别与第一外簧片、第二外簧片、第三外簧片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外簧座包括电容基座、第一导向盘、第二导向盘,所述电容 基座为圆柱形,所述电容基座的一个基座端面上设置有三个簧片出口,所述基 座端面的中心设置有一个圆柱形基座杆;所述第一外簧片包括触电头和触电脚, 所述触电头套设在基座杆匕所述触电脚穿设一个簧片出口;所述触电头外围 套设第一导向盘,所述第一导向盘包括底盘和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为空心圆柱 形,所述导向杆比基座杆短,所述导向杆设置在底盘上,所述底盘上设置有两 个簧片出口;所述第二外簧片结构与第一外簧片相同,所述第二外簧片的触电 头套设在第一导向盘的导向杆外壁,所述触电脚穿设过底盘和基座端面的簧片 出口;所述第二导向盘套设在第二外簧片上,所述第二导向盘底盘上设置有一 个簧片出口,所述第二导向盘其余结构与第一导向盘相同,所述第二导向盘的 导向杆比第一导向盘的导向杆短;所述第三外簧片与第一外簧片结构相同,所 述第三外簧片触电头套设在第二导向盘的导向杆上,所述第三外簧片的触电脚 穿设过底盘和基座端面的簧片出口;所述内簧座包括第一内簧座、第二内簧座、 第三内簧座,所述第一内簧座包括座壳、座板,所述座壳为圆环形,所述座壳 内部设置有座板,所述座板中心开有定位通孔,所述座板上设置有三个簧片出 口,所述座壳端面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内壁与座壳内壁平齐,所 述座壳的另一座壳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环形凸台相适配;所述第一 内簧片包括导电头、导电脚,所述导电头为圆环形,所述圆环导电头内径与第 一外簧片外径相适配,所述导电头设置在座板的定位通孔上,所述导电脚穿设过一个簧片出口;所述第二内簧座的座板上设置有两个簧片出口,所述第二内 簧座其余结构与第一内簧片座相同,所述第一内簧座的凸台设置在第二内簧座 的凹槽内;所述第二内簧片结构与第一内簧片相同,所述第二内簧片的导电头 内径与第二外簧片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导电头设置在座板的定位通孔上,所述 导电脚分别穿过第一 内簧座和第二内簧座的一个簧片出口 ;所述第三座板上设 置有一个簧片出口,所述第三内簧座其余结构与第二内簧座相同,所述第二内 簧座的凸台设置在第三内簧座的凹槽内;所述第三内簧片结构与第二内簧片相 同,所述第三内簧片的导电头内径与第三外簧片的外径相适配,所述导电头设 置在座板的定位通孔上,所述导电脚分别穿过第一内簧座、第二内簧座和第三 内簧座的一个簧片出口;所述外簧组插设在内簧组的定位通孔内,内簧片座外 壁与机壳内壁相连;能保证机器长时间稳定运行。优选的,所述外簧组还包括卡套,所述卡套包括底座和固定杆,所述固定 杆设置在底座的中心,所述固定杆为空心圆柱形,所述固定杆套设在第三外簧 片的触电头外侧,所述固定杆比第二导向盘的导向杆短;保护固定外簧组其他 部件。优选的,所述卡套上的底座上设置有两个卡脚,所述第一导向盘,第二导 向盘和基座端面上设置有两个通的固定口,所述卡脚卡入固定口内;使卡套更 好的把导向盘和电容座固定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内簧组还包括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为圆柱形,所述导向套在 一个平面上设置有一个凹腔,所述导向套的底面中心开有导向孔;使外簧座的外簧片更容易与内簧片接触,保护第三内簧片不与外簧座接触。优选的,所述底面外侧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二环形凸台的内径与 第三内簧座凸台的外径相适配;使内簧片圆环的中心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与外 簧片配合简单。优选的,所述底面外侧设置有两个导向脚,所述第一内簧座、第二内簧座、 第三内簧座上设置有对应的导向卡口,所述导向脚穿设过所有的导向卡口;更 好的将三个内簧座固定在一起。优选的,还包括一组四级行星减速器,所述四级行星减速器包括第一太阳 轮、第二太阳轮、第三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第三行星轮、第四 行星轮、内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二 行星轮啮合,所述第三太阳轮与第三行星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轮与旁磁电机 的齿轴啮合,所述内齿圈外表面设置有台阶,所述机壳套设在内齿圈的台阶上; 增大旁磁电机输出扭矩。优选的,所述支撑体一端与蜗轮连接,所述支撑体的外表面与机壳连接; 省去原有管状电机的中心轴,简化了手动操作的结构。优选的,所述座板上设置有三个定位杆,所述内簧片的导电头由左半圆环 和右半圆环组成,所述左半圆环的上端和右半圆环的上端由一个固定环连接, 所述右半圆环的下端设置有连接片连接导电脚,所述左半圆环下端设置有一个 卡紧片,所述固定环套设在其中一个定位杆上,所述卡紧片和连接片设置在另 外两个定位杆之间;方便内簧片在内簧片座上的安装和拆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将触点式改为面面接触,使设备工作 更加稳定可靠,手动操作轻便灵活动同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便于维护保养 且在配置同功率旁磁电机输出扭矩更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歩说明 图1为原管状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电容基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卡套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导向盘结构不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外簧片主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外簧片左视图;图IO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导向套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内簧座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内簧片主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内簧片左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外簧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木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内簧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内簧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1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电机的实施例, 一种管状电机, 一种管状 电机,包括旁磁电机l、机壳2、蜗轮31、支撑体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簧 组5和内簧组6,所述外簧组5包括外簧座、第一外簧片51、第二外簧片52、 第三外簧片53,所述外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设置在外簧座上;所述内簧 组6包括内簧座、第一内簧片61、第二内簧片62、第三内簧片63,所述内簧片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设置在内簧座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电机,包括旁磁电机(1)、机壳(2)、蜗轮(31)、支撑体(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簧组(5)和内簧组(6),所述外簧组(5)包括外簧座、第一外簧片(51)、第二外簧片(52)、第三外簧片(53),所述外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设置在外簧座上;所述内簧组(6)包括内簧座、第一内簧片(61)、第二内簧片(62)、第三内簧片(63),所述内簧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设置在内簧座上;所述第一内簧片(61)、第二内簧片(62)、第三内簧片(63)分别与第一外簧片(51)、第二外簧片(52)、第三外簧片(53)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列红
申请(专利权)人:谭国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