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421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具有式(1)所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在保证分子量的前提下,可达到抑制客体材料与主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了分子堆积的调控度和分子刚性,从而实现了更高的外量子效率,更低的驱动电压并且在电致发光光谱中具有较窄的半峰宽,表现出明显的多重共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应用。


技术介绍

1、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材料种类上具有多样性,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以及优良的光学与电学性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器件是一类具有类三明治结构的器件,包含正负电极膜层及夹在中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层和功能材料层。由于oled器件具有亮度高、响应快、视角宽、工艺简单、可柔性化等优点,在新型显示
和新型照明
备受关注。该技术已成熟量产并广泛应用于新型照明灯具、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显示面板,进一步还将向vr虚拟显示设备、ar游戏穿戴设备、电视等大尺寸显示产品应用领域扩展,是一种发展迅速、技术要求高、更新迭代快的新型显示技术。

2、由于oled器件在柔性电子显示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其核心材料的研究也更加关注,因为核心材料对oled器件的驱动电压、效率、寿命均有着重要的影响。oled器件中的蓝光掺杂材料主要为含硼原子的多重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mr-tadf),其由硼原子(b)和与其电负性相反的杂原子(n、o、s及se)组成的,是被最早报道的,也是迄今研究最广泛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具有如下式(1)所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结构选自如下式(1)-1、式(1)-2所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R2、R3、R4、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链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2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的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2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单环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稠环芳基、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具有如下式(1)所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的结构选自如下式(1)-1、式(1)-2所示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r2、r3、r4、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链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2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的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12杂芳基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单环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稠环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5的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15的单环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15的稠环杂芳基;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3、r4、r5、r6、r7和r8分别独立地选自氢、氘、氚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a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保敏唐省兵龚明明朱文举陈邦鑫丁欢达刘风娇陈志宽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