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183399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方法为向聚多巴胺纳米颗粒中加入钙调磷酶抑制剂和第一水凝胶聚合物溶解混匀,并加入适量光引发剂,将混匀后的溶液加入微针阵列模板后,在紫外照射条件下固化,制成微针针头;向微针阵列模板中的微针针头内加入第二水凝胶聚合物,干燥形成微针背贴。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溶胀性微针治疗特应性皮炎,借助微针协助递送的大分子药物到皮下发挥抗炎效应;聚多巴胺纳米酶可以淬灭活性氧,实现抗氧化抗炎功能,聚多巴胺纳米酶的光热转换属性可以使微针在近红外的照射下促进局部皮温升高,发挥抗菌效应的同时,促进微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和组织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材料,具体涉及一种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微针贴片可以突破皮肤屏障,以无痛的方式传递大分子物质,已临床被用于透皮传递多种物质,如小分子药物、蛋白质、细胞因子等。微针的制作阶段简化、精准、更易操作,其一般由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或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微针在皮肤组织间液中趋于溶解,不留下任何生物残留。微针的应用还消除了皮下注射给药造成的注射恐惧症(针头恐慌症),现阶段也已应用于癌症治疗、生物标记物检测、抗感染等生物医学领域。微针新技术是一种微创的方式,能够增强药物分子的渗透性,避免消化道降解过程和肝肾代谢,减少了药物的应用总剂量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促进治疗药物的早期作用和疗效。

2、溶胀性微针是微针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扎入皮下后可吸收组织液并溶胀,产生微通道从而释放药物,达到药物缓释的目的。另外,溶胀性微针可从皮肤完全移除,因此皮内聚合物残留较少,有效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基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缓释能力、残留少的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3、聚多巴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聚多巴胺纳米颗粒中加入钙调磷酶抑制剂和第一水凝胶聚合物溶解混匀,并加入适量光引发剂,将混匀后的溶液加入微针阵列模板后,在紫外照射条件下固化,制成微针针头;向微针阵列模板中的微针针头内加入第二水凝胶聚合物,干燥形成微针背贴,得到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为: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中加入盐酸聚多巴胺,避光搅拌过夜,收集粗产物,离心,纯水重悬,反复洗涤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聚多巴胺纳米颗粒中加入钙调磷酶抑制剂和第一水凝胶聚合物溶解混匀,并加入适量光引发剂,将混匀后的溶液加入微针阵列模板后,在紫外照射条件下固化,制成微针针头;向微针阵列模板中的微针针头内加入第二水凝胶聚合物,干燥形成微针背贴,得到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为: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中加入盐酸聚多巴胺,避光搅拌过夜,收集粗产物,离心,纯水重悬,反复洗涤后,将沉淀避光真空冻干后得到聚多巴胺纳米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钙调磷酶抑制剂选自他克莫司、吡美莫司中的至少一种;多巴胺纳米颗粒与钙调磷酶抑制剂的质量比为1:7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外用钙调磷酶抑制剂聚多巴胺纳米酶的溶胀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针阵列模板的制备材料选自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远锦张媛媛徐晔甘璟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鼓楼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