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砂混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83137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7 18:1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除砂混凝装置,混合除砂单元一侧开口与絮凝单元一端开口相连,混合除砂单元整体呈筒状,混合除砂单元侧壁设有“L”型进水管和加药管,进水管出水口的弯头朝向混合除砂单元内壁,混合除砂单元顶部设有固定电机的连接件,电机动力输出端底部设有搅拌器,絮凝单元与混合除砂单元相连的地方设有穿孔板,絮凝单元沿其轴向均布有若干隔板,隔板一端与絮凝单元边缘相连、而另一端与絮凝单元边缘之间设有开口,相邻隔板与絮凝单元之间的开口错开设置,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异波折板区和同波折板区,絮凝单元一端底部设有出水渠。本技术提高了预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系统发挥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除砂混凝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所产生的污水水质也越来越复杂。生活污水最好的去处便是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厂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有完善的污水管道且雨水未混入。而现实情况是,在一些老城区,常常是污水管和雨水管混接,或者雨污水合流排放,造成污水管网内水质复杂且水量变化大。普通生活污水中主要含bod、氮、磷、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而混入雨水的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无机物、石子、砂粒、生活垃圾等,容易堵塞污水厂生物处理设置,造成机器磨损且处理效果不佳。

2、目前国内大量的污水厂都在进行提标改造,将出厂水标准从一级b提升至一级a,这就需要污水厂各个系统提升处理效果。污水厂预处理系统的效率提升对后续生物处理乃至整个水厂的处理效率提升都是有帮助的。预处理系统一般包括格栅、沉砂池、初次沉淀池等,沉砂池通过水流形成的涡流分离水和砂粒,沉淀池则利用重力分离水和泥,以上预处理系统均起到降低污水浑浊度的作用。但为了提高生物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往往取消了初次沉淀池,随即带来出水悬浮物浓度略高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预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也是污水厂提标改造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除砂混凝装置,使其能有效去除污水中存在的砂粒,拦截漂浮物,并能通过絮凝手段使污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进一步提高预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后续生物处理系统发挥作用。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除砂混凝装置,包括混合除砂单元和絮凝单元,所述混合除砂单元一侧开口与絮凝单元一端开口相连,所述混合除砂单元整体呈筒状、且横截面呈弧形,所述混合除砂单元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l”型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出水口的弯头朝向混合除砂单元内壁,所述混合除砂单元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加药管,所述混合除砂单元顶部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底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连接件上的通孔、且电机动力输出端底部设有搅拌器,所述絮凝单元与混合除砂单元相连的地方设有分别与将絮凝单元与混合除砂单元隔离的穿孔板,所述絮凝单元沿其轴向均布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一端与絮凝单元边缘相连、而另一端与絮凝单元边缘之间设有开口,相邻隔板与絮凝单元之间的开口错开设置、使得各个隔板之间形成的通路呈蛇形布置,所述隔板与穿孔板之间的空腔、隔板之间的空腔相连通形成污水流通通道,所述靠近混合除砂单元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异波折板区,所述远离混合除砂单元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同波折板区,所述絮凝单元远离混合除砂单元的一端底部设有出水渠。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药管位于进水管出水口弯头指向所在的混合除砂单元一侧,所述加药管位于进水管出水口流出污水运动方向的下游。

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有两个,两个隔板把絮凝单元分成三个部分,所述穿孔板的孔洞都在穿孔板的上部,靠近穿孔板的隔板顶部与絮凝单元顶部平齐,另一个隔板的底部与絮凝单元底部相平齐,所述穿孔板与靠近穿孔板的隔板之间、两个隔板之间是异波折板区,远离穿孔板的隔板与絮凝单元端部内部侧壁之间是同波折板区。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除砂单元横截面呈圆弧状,所述连接件为沿混合除砂单元径向设置的支撑杆,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位于混合除砂单元圆弧横截面的圆心处,所述搅拌器包括一根沿混合除砂单元轴向设置的吊杆、以及多根沿混合除砂单元径向设置的搅拌桨叶,所述多根搅拌桨叶沿吊杆周向均布。

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根搅拌桨叶共8根,其中,4根位于吊杆中部形成第一十字形架平面结构,另外4根位于吊杆底部形成第二十字形架平面结构。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除砂单元底部设有圆锥形的第一泥斗,所述第一泥斗底部设有排泥管。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絮凝单元为矩形体结构,所述絮凝单元底部设有倒棱椎体的第二泥斗,所述第二泥斗底部设有排泥管。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药管和排泥管均设有阀门。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件由上下两个直杆组成。

11、本技术除砂混凝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通过混合除砂单元内的搅拌装置,促进了水流形成涡流,提高沉砂效果;

13、通过混合除砂单元内设置的加药管,使得在除砂的同时,对污水和药剂进行了混合,混合除砂单元兼做混合池,且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混合效果更佳;

14、通过第一道隔板顶部设置的穿孔板,有效拦截大颗粒杂质,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负荷;

15、通过三个折板区以及上下转弯的水流流线,增强水体紊流,进一步促使细小砂粒沉降,同时促进污水中胶体和细小悬浮物絮凝形成絮体,提高污水澄清度;

16、通过将除砂功能区和絮凝功能区合建,减小了占地空间,并且结构简单,清理方便,可根据处理水量设计相应的尺寸规格;

17、混合除砂单元和絮凝单元的泥斗分别为倒圆锥形和倒棱锥形,泥斗的倾斜角度有利于砂粒和沉泥的收集;

18、混合除砂单元和絮凝单元的排泥管分别设置而不是出口合并,便于沉砂和沉泥分别收集,根据其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19、本技术既适合普通污水处理,也适合混入了雨水的混合污水处理,同时还可应用于高浊度水源水的给水处理。搭配不同水质对应的后续处理流程,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砂混凝装置,包括混合除砂单元(1)和絮凝单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一侧开口与絮凝单元(2)一端开口相连,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整体呈筒状、且横截面呈弧形,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L”型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出水口的弯头朝向混合除砂单元(1)内壁,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加药管(8),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顶部设有连接件(15),所述连接件(15)顶部固定有电机(5),所述电机(5)底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连接件(15)上的通孔、且电机(5)动力输出端底部设有搅拌器(4),所述絮凝单元(2)与混合除砂单元(1)相连的地方设有分别与将絮凝单元(2)与混合除砂单元(1)隔离的穿孔板(9),所述絮凝单元(2)沿其轴向均布有若干隔板(13),所述隔板(13)一端与絮凝单元(2)边缘相连、而另一端与絮凝单元(2)边缘之间设有开口,相邻隔板(13)与絮凝单元(2)之间的开口错开设置、使得各个隔板(13)之间形成的通路呈蛇形布置,所述隔板(13)与穿孔板(9)之间的空腔、隔板(13)之间的空腔相连通形成污水流通通道,所述靠近混合除砂单元(1)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异波折板区(10),所述远离混合除砂单元(1)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同波折板区(11),所述絮凝单元(2)远离混合除砂单元(1)的一端底部设有出水渠(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8)位于进水管(3)出水口弯头指向所在的混合除砂单元(1)一侧,所述加药管(8)位于进水管(3)出水口流出污水运动方向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有两个,两个隔板(13)把絮凝单元(2)分成三个部分,所述穿孔板(9)的孔洞都在穿孔板(9)的上部,靠近穿孔板(9)的隔板(13)顶部与絮凝单元(2)顶部平齐,另一个隔板(13)的底部与絮凝单元(2)底部相平齐,所述穿孔板(9)与靠近穿孔板(9)的隔板(13)之间、两个隔板(13)之间是异波折板区(10),远离穿孔板(9)的隔板(13)与絮凝单元(2)端部内部侧壁之间是同波折板区(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横截面呈圆弧状,所述连接件(15)为沿混合除砂单元(1)径向设置的支撑杆,所述电机(5)的动力输出端位于混合除砂单元(1)圆弧横截面的圆心处,所述搅拌器(4)包括一根沿混合除砂单元(1)轴向设置的吊杆、以及多根沿混合除砂单元(1)径向设置的搅拌桨叶,所述多根搅拌桨叶沿吊杆周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搅拌桨叶共8根,其中,4根位于吊杆中部形成第一十字形架平面结构,另外4根位于吊杆底部形成第二十字形架平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底部设有圆锥形的第一泥斗(6),所述第一泥斗(6)底部设有排泥管(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单元(2)为矩形体结构,所述絮凝单元(2)底部设有倒棱椎体的第二泥斗(14),所述第二泥斗(14)底部设有排泥管(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8)和排泥管(7)均设有阀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5)由上下两个直杆组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砂混凝装置,包括混合除砂单元(1)和絮凝单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一侧开口与絮凝单元(2)一端开口相连,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整体呈筒状、且横截面呈弧形,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l”型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出水口的弯头朝向混合除砂单元(1)内壁,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侧壁设有穿过其侧壁的加药管(8),所述混合除砂单元(1)顶部设有连接件(15),所述连接件(15)顶部固定有电机(5),所述电机(5)底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连接件(15)上的通孔、且电机(5)动力输出端底部设有搅拌器(4),所述絮凝单元(2)与混合除砂单元(1)相连的地方设有分别与将絮凝单元(2)与混合除砂单元(1)隔离的穿孔板(9),所述絮凝单元(2)沿其轴向均布有若干隔板(13),所述隔板(13)一端与絮凝单元(2)边缘相连、而另一端与絮凝单元(2)边缘之间设有开口,相邻隔板(13)与絮凝单元(2)之间的开口错开设置、使得各个隔板(13)之间形成的通路呈蛇形布置,所述隔板(13)与穿孔板(9)之间的空腔、隔板(13)之间的空腔相连通形成污水流通通道,所述靠近混合除砂单元(1)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异波折板区(10),所述远离混合除砂单元(1)的污水流通通道设有同波折板区(11),所述絮凝单元(2)远离混合除砂单元(1)的一端底部设有出水渠(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8)位于进水管(3)出水口弯头指向所在的混合除砂单元(1)一侧,所述加药管(8)位于进水管(3)出水口流出污水运动方向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砂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有两个,两个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玉杰王晓宇包木平刘标姜家良冯振鹏赵芳艾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