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9970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包括加载头、水平横梁、柔性梁根部夹持座、柔性梁端部压头、加载滑轨及柔性梁端部支撑座;加载头与水平横梁可拆卸连接,加载头上端用于装夹在试验机的上夹头;柔性梁根部夹持座位于加载头的下方,其下端用于与试验机下夹头固定,两端用于夹持柔性梁试验件;水平横梁的两端下方均可拆卸地设置有柔性梁端部压头,柔性梁试验件远离柔性梁根部夹持座的一端放置在柔性梁端部支撑座与柔性梁端部压头之间,柔性梁端部支撑座两端均安装有加载滑轨,柔性梁端部压头两侧与加载滑轨滑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试验夹具有制造成本低、拆卸方便、适用性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柔性梁性能测试,尤其涉及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


技术介绍

1、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柔性梁作为桨毂和桨叶之间重要的结构连接件,一方面需要承受离心力、挥舞弯矩、摆振弯矩和扭转等复杂载荷,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柔性梁在整个工作期间的疲劳问题。由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比重小、比强度高、比模量大、减震性好等诸多优良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航空航天装备中。同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相比于金属柔性梁,具备重量低、韧性高、强度高以及疲劳性能优良等优点。因此,以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作为直升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典型结构,对其静力、疲劳以及损伤演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为探索在复杂载荷下复合材料柔性梁多轴疲劳损伤规律,揭示复合材料柔性梁多轴损伤机理,需要发展基于三维疲劳损伤失效准则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并开展多轴载荷下复合材料柔性梁疲劳强度设计,提升多轴载荷下柔性梁疲劳寿命。为了验证上述预测及设计等的结果,需要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弯曲静力和疲劳试验。对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弯曲静力和疲劳试验而言,无法直接使用标准试验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头(1)、水平横梁(2)、柔性梁根部夹持座(3)、柔性梁端部压头(4)、加载滑轨(5)及柔性梁端部支撑座(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头(1)为倒T型结构,且所述加载头(1)与所述水平横梁(2)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横梁(2)上表面设置有加强肋(21),且所述加强肋(21)为对称布置在所述水平横梁(2)两边的两条肋,所述加载头(1)位于两端的所述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加载头(1)、水平横梁(2)、柔性梁根部夹持座(3)、柔性梁端部压头(4)、加载滑轨(5)及柔性梁端部支撑座(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头(1)为倒t型结构,且所述加载头(1)与所述水平横梁(2)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横梁(2)上表面设置有加强肋(21),且所述加强肋(21)为对称布置在所述水平横梁(2)两边的两条肋,所述加载头(1)位于两端的所述加强肋(21)之间的空隙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21)的高度自靠近所述加载头(1)一端到另一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21)与所述水平横梁(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柔性梁静力及疲劳试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梁根部夹持座(3)包括上夹持部(31)和下固定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魏浩林周杰刘正良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