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
技术介绍
1、充电桩是为电动汽车提供能量补充的充电装置,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它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上,通常安装在公共建筑(如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充电桩可以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直接与交流电网连接,输出端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操作和费用数据打印,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2、随着今年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电车越来越普及,充电桩也随之建设的越来越多,小区、商场等地区也陆续建设充电桩,而小区内的充电桩一般是直接设置在停车位旁,方便使用者进行充电操作,而设置在停车位的充电桩一般都是露天,大部分时间都有光照,为此有些厂家将光伏板与充电桩进行结合。
3、通过光伏板太阳能电池板和控制器等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然后通过充电桩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因此光伏充电桩具有许多优点,包括环保、节能、可再生等,是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但是设置在小区内的光伏充电桩一般都设置在停车位旁,而小区内因为住房的原因,两侧房屋可能对光伏板造成阻挡,进而导致光伏转换的电能有限,使得节能效果不佳,且因为传统充电桩都是直接设置在地面,且呈并排设置,在日常生活中,车辆、行人均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导致充电桩使用寿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以解决设置在小区内的光伏充电桩一般都设置在停车位旁,而小区内因为住房的原因,两侧房屋可能对光伏板造成阻挡,进而导致光伏转换的电能有限,使得节能效果不佳,且因为传统充电桩都是直接设置在地面,且呈并排设置,在日常生活中,车辆、行人均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导致充电桩使用寿命降低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包括若干安装主板,所述安装主板上顶面设置有顶部支撑板,所述顶部支撑板向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板顶部设置有光伏板,若干所述安装主板之间设置有安装板,所述若干顶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透光板,所述安装板与顶部支撑板下方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靠近安装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穿过安装板设置有,所述安装板上配合其开设有导向开槽,所述充电桩本体上左右分别设置有一对充电器,所述充电器连接有充电线缆,所述充电桩本体上配合充电器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充电线缆穿过控制装置延伸充电桩本体内,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配合充电线缆设置有绞线柱,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配合绞线柱设置有中心转轴。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光伏板进行光能电能转换,之后通过设置的延伸板使充电桩本体进行上下移动,同时通过设置的绞线柱使充电线缆可以卷收。
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延伸板远离充电桩本体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透光板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两端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电机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穿过支撑架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轴外套设有第一传动带,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带另一端套设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外,所述第一传动带套设在第一齿条外,所述第一传动带内圈配合第一齿条设置有齿块。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电机带动第一传动带进行转动,从而带动齿条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充电桩主体进行上下移动。
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电桩本体内于绞线柱一侧设置有隔板,所述中心转轴一端与充电桩本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转轴另一端穿过隔板,连接第一传动齿盘,所述隔板远离绞线柱的一侧配合第一传动齿盘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外与顶部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下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外,所述安装主板上底部配合其设置有支撑块,所述固定杆下端与支撑块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杆配合上下移动的充电桩主体可以带动第一传动齿盘进行转动,从而带动中心转轴进行转动,从而控制对充电线缆的卷收。
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电桩本体靠近安装板的一面上对称设置有牵引块,所述安装板上配合牵引块设置有牵引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牵引块配合牵引槽使得充电桩主体上下运行时的稳定性。
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电器包括充电头、放置板和限位板,所述充电桩本体上配合充电器设置有收纳开槽,所述收纳开槽,所放置板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块,所述收纳开槽内配合其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远离放置板的一端连接有顶杆,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配合顶杆开设有凹槽,所述顶杆滑动设置于凹槽内,所述顶杆与凹槽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凹槽与控制装置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充电头将充电桩主体进行连接,同时通过设置的收纳开槽对充电器进行存放,且设置的第二活塞配合顶杆可以将顶杆顶出从而控制充电头是否从收纳开槽内推出和收入。
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二传动齿盘,所述第二传动齿盘一部分设置于控制装置外,所述第二传动齿盘配合固定杆设置,所述控制装置内配合第二传动齿盘设置有固定转轴,所述固定转轴与控制装置转动设置,所述控制装置内于固定转轴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另一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内,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配合第二传动带设置有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两端与充电桩本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内于第一锥形齿轮底部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底部设置有第三传动齿盘,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配合第三传动齿盘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内一端设置有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设置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三活塞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传动齿盘,当充电桩主体上下移动的同时也可以带动第二传动齿盘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传动带进行转动,在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的传动下使第二齿条对第三活塞进行挤压,从而控制第二活塞的推出。
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方于光伏板一侧配合其设置有光感块,所述安装主板和顶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杆。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光感块对太阳能板的输出效率进行控制,进一步的通过支撑杆对顶部支撑板进行支撑,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电机带动第一传动带进行转动在齿块和第一齿条的配合下带动充电桩本体进行上下运动,在充电桩本体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设置的不动的固定杆与第一传动齿盘配合进而带动中心转轴进行转动,从而使绞线柱对充电线缆进行卷收和放松,本装置中,在充电桩本体上升的过程中,带动绞线柱反转,带动充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包括若干安装主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主板(1)上顶面设置有顶部支撑板(2),所述顶部支撑板(2)向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板(43)顶部设置有光伏板(6),若干所述安装主板(1)之间设置有安装板(16),若干所述顶部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透光板(7),所述安装板(16)与顶部支撑板(2)下方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本体(8),所述充电桩本体(8)靠近安装板(16)的一面上设置有延伸板(40),所述延伸板(40)穿过安装板(16)设置有,所述安装板(16)上配合其开设有导向开槽(18),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左右分别设置有一对充电器(19),所述充电器(19)连接有充电线缆(21),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配合充电器(19)设置有控制装置(24),所述充电线缆(21)穿过控制装置(24)延伸充电桩本体(8)内,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充电线缆(21)设置有绞线柱(22),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绞线柱(22)设置有中心转轴(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40)远离充电桩本体(8)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于绞线柱(22)一侧设置有隔板(43),所述中心转轴(23)一端与充电桩本体(8)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转轴(23)另一端穿过隔板(43),连接第一传动齿盘(25),所述隔板(43)远离绞线柱(22)的一侧配合第一传动齿盘(25)设置有固定杆(20),所述固定杆(20)上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8)外与顶部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20)下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8)外,所述安装主板(1)上底部配合其设置有支撑块(9),所述固定杆(20)下端与支撑块(9)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8)靠近安装板(16)的一面上对称设置有牵引块(12),所述安装板(16)上配合牵引块(12)设置有牵引槽(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器(19)包括充电头(1901)、放置板(1902)和限位板(1903),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配合充电器(19)设置有收纳开槽(27),所述收纳开槽(27),所放置板(1902)两侧对称设置有滑块(41),所述收纳开槽(27)内配合其设置有滑槽(42),所述滑块(41)远离放置板(1902)的一端连接有顶杆(28),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顶杆(28)开设有凹槽(29),所述顶杆(28)滑动设置于凹槽(29)内,所述顶杆(28)与凹槽(29)内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活塞(26),所述凹槽(29)与控制装置(2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24)包括第二传动齿盘(33),所述第二传动齿盘(33)一部分设置于控制装置(24)外,所述第二传动齿盘(33)配合固定杆(20)设置,所述控制装置(24)内配合第二传动齿盘(33)设置有固定转轴(34),所述固定转轴(34)与控制装置(24)转动设置,所述控制装置(24)内于固定转轴(34)上设置有第二传动带(35),所述第二传动带(35)另一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8)内,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第二传动带(35)设置有第一传动杆(31),所述第一传动杆(31)两端与充电桩本体(8)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32),所述充电桩本体(8),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于第一锥形齿轮(32)底部设置有第二锥形齿轮(36),所述第二锥形齿轮(36)底部设置有第三传动齿盘(37),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第三传动齿盘(37)设置有第二齿条(38),所述第二齿条(38)内一端设置有安装盒(30),所述安装盒(30)内设置有第三活塞(39),所述第二齿条(38)与第三活塞(39)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支撑板(2)上方于光伏板(6)一侧配合其设置有光感块(1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包括若干安装主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主板(1)上顶面设置有顶部支撑板(2),所述顶部支撑板(2)向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板(43)顶部设置有光伏板(6),若干所述安装主板(1)之间设置有安装板(16),若干所述顶部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透光板(7),所述安装板(16)与顶部支撑板(2)下方的一侧设置有充电桩本体(8),所述充电桩本体(8)靠近安装板(16)的一面上设置有延伸板(40),所述延伸板(40)穿过安装板(16)设置有,所述安装板(16)上配合其开设有导向开槽(18),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左右分别设置有一对充电器(19),所述充电器(19)连接有充电线缆(21),所述充电桩本体(8)上配合充电器(19)设置有控制装置(24),所述充电线缆(21)穿过控制装置(24)延伸充电桩本体(8)内,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充电线缆(21)设置有绞线柱(22),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配合绞线柱(22)设置有中心转轴(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40)远离充电桩本体(8)的一面上设置有第一齿条(15),所述透光板(7)上设置有电机(5),所述电机(5)两端设置有支撑架(4),所述电机(5)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轴(11),所述第一传动轴(11)穿过支撑架(4)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轴(11)外套设有第一传动带(3),所述安装板(16)上设置有第二传动轴(13),所述第一传动带(3)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13)外,所述第一传动带(3)套设在第一齿条(15)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8)内于绞线柱(22)一侧设置有隔板(43),所述中心转轴(23)一端与充电桩本体(8)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转轴(23)另一端穿过隔板(43),连接第一传动齿盘(25),所述隔板(43)远离绞线柱(22)的一侧配合第一传动齿盘(25)设置有固定杆(20),所述固定杆(20)上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8)外与顶部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20)下端延伸至充电桩本体(8)外,所述安装主板(1)上底部配合其设置有支撑块(9),所述固定杆(20)下端与支撑块(9)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光伏转化的智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8)靠近安装板(16)的一面上对称设置有牵引块(1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江杰,董骐苇,汪洋,熊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芯能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