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mmic延时线,尤其涉及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延时芯片及相控阵雷达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延时线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等系统中。随着相控阵雷达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雷达多目标、多功能的任务需求,天线系统需要工作在宽带、宽角扫描模式。为满足在大口径,宽角度扫面的阵面天线的空间分布带来的位置补偿和波束指向精度,需要通过延时线单元电路来实现不同位置,不同扫面波束的相位补偿,而对比同等延时量,mmic延时线具有明显优势,集中体现在尺寸小、高精度、批次一致性好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相控阵雷达系统中。
2、现有的mmic延时线结构在仿真时延时量会有阶跃的变化,导致延时精度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延时芯片及相控阵雷达系统,以解决仿真中延时线带内延时量的阶跃变化,提高延时精度。
2、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参考支路、延时支路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
4、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参考支路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延时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5、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与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不动端与参考支路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不动端与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6、延时支路包括恒阻延时单元和传输线;恒阻延时单元与传输线连接。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线为共面波导传输线或者微带线。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与传输线的第二端连接,传输线的第二端与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传输线的输二端与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与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恒阻延时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恒阻延时单元依次连接组成恒阻延时网络,恒阻延时网络与传输线连接。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延时支路的走线方式为蛇形走线。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恒阻延时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一电感。
13、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与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14、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感的中点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排布于gaas介质基板的表面。
16、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延时芯片,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
17、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控阵雷达系统,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延时芯片。
1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三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19、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20、本申请在延时支路中加入传输线,传输线的加入会使恒阻延时单元中电感之间的互感减小,消除色散的影响,进而消除延时仿真曲线中的不平坦,减少阶跃变化情况的出现次数,进而提高延时精度。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参考支路、延时支路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为共面波导传输线或者微带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传输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传输线的输二端与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恒阻延时单元依次连接组成恒阻延时网络,所述恒阻延时网络与所述传输线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支路的走线方式为蛇形走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排布于GaAs介质基板的表面。
9.一种延时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
10.一种相控阵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延时芯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参考支路、延时支路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为共面波导传输线或者微带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传输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传输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mic的延时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传输线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传输线的输二端与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恒阻延时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与所述延时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晓芳,张韶华,孙从科,世娟,马成龙,杜伟,刘思羽,张维康,武川伟,王胜福,杨亮,傅琦,梁毅,厉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