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9523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4 20:19
本技术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该栅线电极,包括主栅线、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第一、二细栅线相邻、且横向设置;主栅线沿纵向分段设置;第一细栅线连接并延伸至相邻的一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以使第一细栅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延伸部;第二细栅线连接并延伸至相邻的另一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以使第二细栅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延伸部;主栅线的分段位置位于第一、二连接部之间;第一、二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以使第一、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加宽。该栅线电极能增加第一、二细栅线与硅片的接触面积,缩小遮光面积,提升电池效率,并能增大焊接窗口,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伏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1、太阳能作为一种稳定、高效的绿色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topcon电池的电池效率提升迅速,已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光伏电池之一。通常,光伏电池的电池片表面印刷有若干条用于收集电池片的电流的细栅线,且电池片的表面还印刷有用于收集各细栅线的电流的主栅线。实际中,电池片表面的这些主栅线和细栅线主要采用银浆料或银铝浆料印刷而成,尤其是主栅线,需要消耗大量的银浆料或银铝浆料;然而银的价格高昂,这势必会增加电池片的原料成本和制作成本。因此,为进一步实现对光伏电池(如topcon电池)的降本提效,光伏电池的主栅线和细栅线的结构设计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2、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光伏电池的主栅线结构大多采用鱼骨结构(这种主栅线结构包括纵向设置的一条主栅线1、及连接纵向主栅线1的若干条横向设置的主栅线1),且细栅线2的中部均进行断开(或镂空)来与横向设置的主栅线1的左右两侧实现搭接。

3、然而,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存在诸多缺陷:

4、(1)该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中,细栅线2的中部均为镂空,故而细栅线2与硅片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小,接触电阻较大,不利于于电池效率的提升。

5、(2)而且,该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中,不仅具有纵向设置的主栅线1,还具有若干条横向设置的主栅线1;而通常,相比细栅线2,主栅线1的宽度要大得多,故而主栅线1对电池片的遮光面积比细栅线2要大得多。因此,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中,主栅线1的银浆料消耗量大,进而提升了原料成本。

6、(3)现有技术中,印刷主栅线1所用的浆料多为非接触式的主栅浆料;也即这种非接触式的主栅浆料所形成的主栅线1与半导体硅片(简称硅片)没有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导致该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中,需要增加多条细栅线2,来增大细栅线2与硅片的接触面积以实现这种良好的欧姆接触;而栅线电极的主栅线1和细栅线2均不透光。故而每片电池片所需的细栅线2条数的增加会对电池片表面的遮光面积增大,会缩小电池片表面的光接触面积,进而对光伏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7、(4)现有的这种栅线电极,还存在焊带的焊接窗口小的问题,故而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断栅现象,影响焊接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

2、基于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包括主栅线、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所述第一细栅线与第二细栅线彼此相邻、且横向设置;所述主栅线沿纵向进行分段设置,以形成若干段上下相邻的主栅线段;

3、所述第一细栅线连接并延伸至相邻的一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以使第一细栅线包括连接相邻的一主栅线段的第一连接部和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左右两端的第一延伸部;且第二细栅线连接并延伸至相邻的另一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以使第二细栅线包括连接相邻的另一主栅线段的第二连接部和连接于第二连接部的左右两端的第二延伸部;所述主栅线的分段位置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

4、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加宽。

5、优选地,上下相邻的两所述主栅线段之间的分段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所加宽的间距;

6、上下相邻的两所述主栅线段之间的分段间距为20~30um。

7、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一连接部为一体连接,且第二延伸部与第二连接部为一体连接;

8、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从主栅线段的左侧至主栅线段的右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在连接主栅线段处最大。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间距为16-23um、优选为20um。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20um、而小于或等于40um。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均为1-1.5mm。

13、优选地,所述主栅线段的宽度为30~70um,优选为50um。

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包括半导体硅片和设于半导体硅片上的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光伏前板、第一封装胶膜、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膜及光伏背板,所述光伏电池为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上述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7、1、该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一,由于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均是整条贯穿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的中部非镂空),所以增加了第一细栅线及第二细栅线与硅片表面的接触面积;其二,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加宽,使得第一细栅线与第二细栅线的整体栅线长度增加了,这也会增加细栅线与硅片表面的接触面积;其三,由于主栅线镂空分段,该镂空分段处由对应连接的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直接与硅片表面接触,也增加了这块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了细栅线与电池片的接触能力,降低了接触电阻,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升。

18、2、该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中,由于没有若干条横向设置的主栅线,且主栅线分段设置,因此能降低银浆料的用量,降低栅线原料成本。

19、3、该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中,该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是连接并整条贯穿主栅线段的左右两侧(而非搭接),故而无需若干条横向设置的主栅线;因此,该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对电池片的遮光面积大大缩小了,有利于电池效率的提升。

20、4、该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在加宽处理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留出了足够焊带焊接上下相邻的两段主栅线段的空间,因此焊接窗口大,所以能有效避免了因焊带焊接偏移所导致的焊接处出现细栅线(如第一细栅线和/或第二细栅线)断栅的现象,进而能提升光伏组件的焊接良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栅线、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所述第一细栅线与第二细栅线彼此相邻、且横向设置;所述主栅线沿纵向进行分段设置,以形成若干段上下相邻的主栅线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两所述主栅线段之间的分段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所加宽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一连接部为一体连接,且第二延伸部与第二连接部为一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在连接主栅线段处最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间距为16-23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大于20um、而小于或等于40u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长度均为1-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线段的宽度为30~70um。

9.一种光伏电池,包括半导体硅片和设于半导体硅片上的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线电极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

10.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光伏前板、第一封装胶膜、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膜及光伏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为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栅线、第一细栅线和第二细栅线;所述第一细栅线与第二细栅线彼此相邻、且横向设置;所述主栅线沿纵向进行分段设置,以形成若干段上下相邻的主栅线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的两所述主栅线段之间的分段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所加宽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一连接部为一体连接,且第二延伸部与第二连接部为一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在连接主栅线段处最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电池用栅线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之间的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纲王小磊乔振聪林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