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敬平专利>正文

一种黑洞中心聚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950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黑洞中心聚热器,涉及节能电加热技术。它针对现有一种黑洞热流器工艺难度大、产品合格率低、水渗漏的缺点,而公开一种包括外壳、流体入口、返流通道、流体出口,外壳内沿横向依次套设减容器、隔热管、外旋流器、外黑洞管、中旋流器、中黑洞管、内旋流器、内黑洞管,黑洞管内电发热件通过旋流加热将电能对管道流体介质,进行迂回式多道次埋入聚热升温。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黑洞管外壳与环境温度相同、黑洞管内部产生高温、电热利用率高、生产工艺简单、耐电压、耐水压、功率小、体积小、速热、控温准确、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管道中流体进行快速加热的电加热器,特别针对水、油、 凡属流动的液体或气体在管道中进行快速电加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黑洞热流器己经应用,该产品内部配件用软橡胶制成的上下防水 套,压縮紧度小,仍发生渗水;生产实施工艺难度大;电极引出端的防水件密 封不严,存在水渗漏问题;发热管内电极引出处与金属传热管电气间隙小、泄 露电流大、产品合格率低;无温度检测装置。该产品的电热转换利用率虽然很 高,但仍没达到电热转换发热系数859845cal/KW*h的发热值,电热利用率仍 可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黑洞管外壳与环境温度相同、黑洞 管内部产生高温、电热利用率高、生产工艺简单、耐电压、耐水压、功率小、 体积小、速热、控温准确、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的一种黑洞中心聚热器。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黑洞中心聚热器包含设有一个 外壳、流体入口、返流通道和流体出口,外壳内沿横向依次套设减容器、返流 管、隔热管、外旋流器、外黑洞管、中旋流器、中黑洞管、内旋流器、内黑洞 管,其中内黑洞管、中黑洞管、外黑洞管内部沿横向均依次设有内传热管、内 绝缘层、电发热层、外绝缘层、外传热管,上设黑洞管上防水环、下设黑洞管 下防水环、黑洞管引出电极绝缘套管组为黑洞管总成,隔热管下部设有隔热返 流孔,外黑洞管上部设有外聚热孔,中黑洞管下部设有中聚热孔,内黑洞管上部设有内聚热孔,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上部夹持在上管头压盖、上 限位支撑压盖、上紧固环、环形上电极、上电极压盖、于上固件之间,外黑洞 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下部夹持在下管头压盖、下限位支撑压盖、下紧固环、 环形下电极、下电极压盖、温控探头架、温控探头、管头密封环于外壳之间, 环形下电极和环形上电极分别设有下电极绝缘件、上电极绝缘件,上固件与外 壳用锁定螺母组为一体,减容器与返流管之间用作返流通道,返流管与隔热管 之间用作流体返热区通道,隔热管与外黑洞管之间用作初加热通道,外黑洞管 与中黑洞管之间用作二次加热升温通道,中黑洞管与内黑洞管之间用作三次加 热升温通道,聚热中心用做四次聚热升温通道,工作时依次经流体入口通道进 入返流通道,通过返流孔进入流体返热区通道,通过隔热返流孔进入设有流入方向x、流出方向參的外旋流器的初加热通道,通过外聚热孔进入设有中旋流器的二次加热升温通道,通过中聚热孔进入设有内旋流器的三次加热升温通道, 再通过内聚热孔进入聚热中心的四次聚热升温通道,从流体出口流出,完成流 入流出的一次性聚热升温过程,此过程是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电发 热件通过旋流加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对管道流体介质进行迂回式多道次埋入 聚热升温的全过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黑洞管外壳与环境温度相同、黑洞管内部产生高温、 电热利用率高、生产工艺简单、耐电压、耐水压、功率小、体积小、速热、控 温准确、安全性能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剖视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俯视示意图中1流体入口, 2返流管,3外壳,4隔热返流孔,5下紧固环,6中聚热孔,7下电极压盖,8温控探头架,9管头密封环,10流体出口, 11温 控探头,12下限位支撑压盖,13黑洞管下防水环,14下管头压盖,15下电 极绝缘件,16环形下电极,17内黑洞管,18中黑洞管,19外黑洞管,20内 旋流器,21流出方向參,22中旋流器,23聚热中心,24内传热管,25内绝 缘层,26电发热层,27外绝缘层,28外传热管,29环形上电极,30上电极 绝缘件,31黑洞管上防水环,32黑洞管引出电极绝缘套管,33内聚热孔,34 黑洞管引出电极,35外聚热孔,36上固件,37上电极压盖,38上限位支撑 压盖,39上紧固环,40上管头压盖,41返流孔,42锁定螺母,43减容器, 44返流通道,45流体返热区,46外旋流器,47流入方向X, 48隔热管。 具体实施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该黑洞中心聚热器包含设有一个外 壳3、流体入口 1、返流通道44和流体出口 10,外壳3内沿横向依次套设减容 器43、返流管2、隔热管48、外旋流器46、外黑洞管19、中旋流器22、中黑 洞管18、内旋流器20、内黑洞管17,其中内黑洞管17、中黑洞管18、外黑洞 管19内部沿横向均依次设有内传热管24、内绝缘层25、电发热层26、外绝缘 层27、外传热管28,上设黑洞管上防水环31、下设黑洞管下防水环13、黑洞 管引出电极绝缘套管32组为黑洞管总成,隔热管48下部设有隔热返流孔4,外 黑洞管19上部设有外聚热孔35,中黑洞管18下部设有中聚热孔6,内黑洞管 17上部设有内聚热孔33,外黑洞管19、中黑洞管18、内黑洞管17上部夹持在 上管头压盖40、上限位支撑压盖38、上紧固环39、环形上电极29、上电极压 盖37、于上固件36之间,外黑洞管19、中黑洞管18、内黑洞管17下部夹持在 下管头压盖14、下限位支撑压盖12、下紧固环5、环形下电极16、下电极压盖 7、温控探头架8、温控探头11、管头密封环9于外壳3之间,环形下电极16和环形上电极29分别设有下电极绝缘件15、上电极绝缘件30,上固件36与外 壳3用锁定螺母42组为一体,减容器43与返流管2之间用作返流通道44,返 流管2与隔热管48之间用作流体返热区45通道,隔热管48与外黑洞管19之 间用作初加热通道,外黑洞管19与中黑洞管18之间用作二次加热升温通道, 中黑洞管18与内黑洞管17之间用作三次加热升温通道,聚热中心23用做四次 聚热升温通道,工作时依次经流体入口 l通道进入返流通道44,通过返流孔41 进入流体返热区45通道,通过隔热返流孔4进入设有流入方向X47、流出方向 *21的外旋流器46的初加热通道,通过外聚热孔35进入设有中旋流器22的二 次加热升温通道,通过中聚热孔6进入设有内旋流器20的三次加热升温通道, 再通过内聚热孔33进入聚热中心23的四次聚热升温通道,从流体出口 10流出, 完成流入流出的一次性聚热升温过程,此过程是外黑洞管19、中黑洞管18、内 黑洞管17电发热件通过旋流加热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对管道流体介质进行迂回 式多道次埋入聚热升温的全过程。权利要求1、一种黑洞中心聚热器,包括设有一个外壳、流体入口、返流通道和流体出口,外壳内沿横向依次套设减容器、返流管、隔热管、外旋流器、外黑洞管、中旋流器、中黑洞管、内旋流器、内黑洞管,其中内黑洞管、中黑洞管、外黑洞管内部沿横向均依次设有内传热管、内绝缘层、电发热层、外绝缘层、外传热管,上设黑洞管上防水环、下设黑洞管下防水环、黑洞管引出电极绝缘套管组为黑洞管总成,隔热管下部设有隔热返流孔,外黑洞管上部设有外聚热孔,中黑洞管下部设有中聚热孔,内黑洞管上部设有内聚热孔,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上部夹持在上管头压盖、上限位支撑压盖、上紧固环、环形上电极、上电极压盖、于上固件之间,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下部夹持在下管头压盖、下限位支撑压盖、下紧固环、环形下电极、下电极压盖、温控探头架、温控探头、管头密封环于外壳之间,环形下电极和环形上电极分别设有下电极绝缘件、上电极绝缘件,上固件与外壳用锁定螺母组为一体所构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黑洞中心聚热器,包括设有一个外壳、流体入口、返流通道和流体出口,外壳内沿横向依次套设减容器、返流管、隔热管、外旋流器、外黑洞管、中旋流器、中黑洞管、内旋流器、内黑洞管,其中内黑洞管、中黑洞管、外黑洞管内部沿横向均依次设有内传热管、内绝缘层、电发热层、外绝缘层、外传热管,上设黑洞管上防水环、下设黑洞管下防水环、黑洞管引出电极绝缘套管组为黑洞管总成,隔热管下部设有隔热返流孔,外黑洞管上部设有外聚热孔,中黑洞管下部设有中聚热孔,内黑洞管上部设有内聚热孔,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上部夹持在上管头压盖、上限位支撑压盖、上紧固环、环形上电极、上电极压盖、于上固件之间,外黑洞管、中黑洞管、内黑洞管下部夹持在下管头压盖、下限位支撑压盖、下紧固环、环形下电极、下电极压盖、温控探头架、温控探头、管头密封环于外壳之间,环形下电极和环形上电极分别设有下电极绝缘件、上电极绝缘件,上固件与外壳用锁定螺母组为一体所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敬平
申请(专利权)人:张敬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