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地下工程基坑支护,具体涉及一种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地下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基坑作为临时施工通道后续兼作主体功能使用的设计在地下空间中广泛采用,例如暗挖车站不具备斜井通道条件,采用竖井基坑作为临时施工通道,竖井后期又兼作车站风道或出入口使用,类似基坑支护施工需要更大的空间,而且对变形控制较严格。
2、传统基坑内支撑支护体系存在变形和操作空间的矛盾冲突,对于变形控制严格的基坑要求支撑间距小,导致操作空间不足,无法展开施工。采用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能解决变形控制和操作空间两者的直接矛盾,既能通过提前施加预应力控制基坑变形,又能优化支撑设置充分释放作业空间,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
3、常规情况下环框梁受力形式为支座外侧和跨中内侧受拉,支座负弯矩较大可采用受力钢筋互锚布置、设置板撑等方式应对。但跨中弯矩过大仅能通过增大梁截面或增加支撑来处理,这种方式比较浪费工程材料和占用空间。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地下工程基坑支护涂料
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环框梁(2),所述的混凝土环框梁(2)的四周与基坑内四周的基坑支护桩(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基坑每个角部设置均有一个板撑(6);且板撑(6)的顶部与混凝土环框梁(2)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板撑(6)的高度小于混凝土环框梁(2)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板撑(6)的高度为混凝土环框梁(2)的高度的1/5~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混凝土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环框梁(2),所述的混凝土环框梁(2)的四周与基坑内四周的基坑支护桩(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预应力环框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基坑每个角部设置均有一个板撑(6);且板撑(6)的顶部与混凝土环框梁(2)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板撑(6)的高度小于混凝土环框梁(2)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预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鸿,孟小伟,蒋强福,杨陈相,伏润航,杨雪斌,陈歆,叶林,董泽宇,孙庆洁,方鸿波,鲁汉银,赵平,景云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