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控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5620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38
本技术公开激光控温装置,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包裹的内层保温组件、导流板组件、外层保温组件,还包括内环境控温组件、外环境控温组件,所述内层保温组件内为激光安置腔,所述导流板组件与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气层,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与所述导流板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所述外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上,所述内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上;所述第一空气层与所述第二空气层形成气流通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内环境控温组件不受外环境温度波动、冲击等影响,提高了激光器控温的稳定性,也同时提高了控温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激光,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激光控温装置


技术介绍

1、激光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领域有测量、量子、雷达等领域。在激光应用中为了保持激光器波长恒定、激光器输出功率恒定,需要为激光器提供稳定的温度。由于激光器本身也有功耗,从毫瓦到几百瓦不等,一般采用控制板控制tec输出电流和tec电压方控制激光器的温度,tec为半导体制冷器,其通过电流后一面制热、一面制冷,改变tec电压方向可以变换制冷面与制热面,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波动性影响,现有基于tec控制的激光器控温装置稳定性不高,满足不了高性能的激光风廓线雷达激光器、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量子领域对温度稳定性的需求。

2、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已构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目前的激光器温度控制方式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2、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

【技术保护点】

1.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包裹的内层保温组件、导流板组件、外层保温组件,还包括内环境控温组件、外环境控温组件,所述内层保温组件内为激光安置腔,所述导流板组件与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气层,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与所述导流板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所述外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上,所述内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上;所述第一空气层与所述第二空气层形成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保温组件包括第一内层保温板、第二内层保温板、内保温层,所述第一内层保温板间隔的位于所述第二内层保温板内,所述内保温层填充在第...

【技术特征摘要】

1.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包裹的内层保温组件、导流板组件、外层保温组件,还包括内环境控温组件、外环境控温组件,所述内层保温组件内为激光安置腔,所述导流板组件与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之间形成第一空气层,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与所述导流板组件之间形成第二空气层;所述外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层保温组件上,所述内环境控温组件安装在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上;所述第一空气层与所述第二空气层形成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保温组件包括第一内层保温板、第二内层保温板、内保温层,所述第一内层保温板间隔的位于所述第二内层保温板内,所述内保温层填充在第一内层保温板与所述第二内层保温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组件包括导流板、保温固定板、导流保温层,所述导流板间隔的位于所述保温固定板内,所述导流保温层填充在所述导流板与所述保温固定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保温组件包括第一外层保温板、第二外层保温板、外保温层,所述第一外层保温板间隔的位于所述第二外层保温板内,所述外保温层填充在第一外层保温板与所述第二外层保温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境控温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二风机、内半导体制冷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分别连接所述内半导体制冷器的两侧,所述第一风机连接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另一侧,所述第二风机连接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另一侧;所述内环境控温组件连接所述内层保温组件上后使得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激光安置腔、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第一空气层、所述第二风机朝向第二空气层;所述内半导体制冷器包括多个并联或并排的制冷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云飞胡迈曹敏胡荣汉吴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