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尤其涉及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技术介绍
1、对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储层平面分布的准确预测是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预测结果越准确,勘探开发井的成功率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优。但是如何准确的预测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储层平面分布,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重点。
2、地下的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储层平面分布只能通过地震数据进行预测。一般10-20米的薄储层在合成记录上可以形成波峰反射,但由于实际地震数据的部分道集(主要是偏移距小的近道由于能量强)形成波峰反射,而部分道集(主要是偏移距大的远道由于能量弱)又不能形成波峰反射,整个偏移距全部叠加后导致储层底界面的波峰反射能量被削弱,全叠加地震剖面上不能形成波峰反射特征,井震标定不匹配,因此无法通过全叠加地震剖面确定薄储层的分布范围。
3、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如下预测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储层平面分布的技术:
4、如公开号为cn112711067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薄储层预测方法及装置,其方法包括:获取预设岩层在预设区域内的原始地震数据、地震解释层位与原始测井数据;利用所述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拓频处理,得到拓频地震数据;将所述原始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曲线重构为波阻抗曲线,并对所述波阻抗曲线和得到的拓频地震数据进行时深标定;根据所述波阻抗曲线、所述拓频地震数据以及所述时深标定关系和所述地震解释层位建立地震地质模型;根据所述地震地质模型、所述波阻抗曲线和所述拓频地震数据进行地质统计学反演。
6、但上述两篇专利文献都只是以全叠加叠后数据为基础进行拓频和反演来预测储层。由于全叠加地震剖面一是远道相比近道分辨率降低、低频能量强,二是远道信噪比也比近道更低,所以针对深层薄储层,全叠加实质上是低分辨率和低信噪比的远道与近道叠加,其不仅降低了近道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还使得薄储层的弱波峰能量特征被削弱,导致无法正常识别,预测结果不准。
7、进一步的,公开号为cn106249292a的专利文献还公开了一种共反射点道集优化处理方法及系统,其技术方案为首先采用离散扫描法对地层倾向进行估计,为了使得倾向的估计更加准确,采用常规二次多项式对地震数据进行拟合来估计地层倾向,然后在滑动时窗内以中心样点同相轴所在方向运用中值滤波,滤波结果作为最终中心样点的输出即结构中值滤波,处理后提高了道集信噪比,最后在共反射点道集叠加剖面上建立模型道,对去噪后共反射点道集进行剩余时差校正。但该专利文献只是基于数学运算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提高,这样的分辨率不一定是保真资料,其既没有从地震响应的原始道集数据出发,也没有涉及道集与储层地震响应的关系,因此很可能会形成假的储量波峰反射,从而导致结果不准。
8、最后,总体来说,以上现有技术中都没有利用crp道集和储层地震响应的关系去增强储层的地震波峰响应,因而均不能实现薄储层的准确预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存储介质和处理器,该方法能够基于crp道集对于储层地震响应的分析确定产能储层地震响应的偏移距范围,进而重新获取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剖面以实现薄储层平面分布的准确预测。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s1:对实钻井中的薄储层段做合成记录,根据合成记录确定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是否具有地震波峰反射,若有,则转s2;
5、s2:获取实钻井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的全叠加地震数据,并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匹配,确定两者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确定实钻井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无地震波峰响应,转s3;
6、s3:确定薄储层段中储层底界面具有地震波峰反射的道集偏移距范围和道集偏移距段;
7、s4:将具有地震波峰反射的道集偏移距段进行单独叠加,获得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
8、s5:从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中提取储层段底界面的波峰振幅属性,包络住储层底界面的地震波峰反射,从而获得薄储层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的波峰振幅能量平面图。
9、步骤s1中薄储层段是指厚度为10-20米的储层段。
10、步骤s1中合成记录基于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拟合得出。
11、步骤s1中若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无地震波峰反射,则表明该实钻井的薄储层段不适于地震成像。
12、步骤s2中若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的地震反射特征一致,则实钻井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有地震波峰响应,表明全叠加地震数据满足薄储层段的预测,不需要地震成像。
13、步骤s2中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匹配是指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井震匹配;确定两者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否一致是指确定两者的波峰反射特征是否一致。
14、步骤s3中根据实钻井的crp道集数据确定薄储层段中储层底界面具有地震波峰反射的道集偏移距范围和道集偏移距段。
15、步骤s4中获得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后还包括井震匹配验证步骤,该井震匹配验证步骤是指将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与合成记录进行波峰反射对比,若对比结果一致,则转s5;若对比结果不一致,则转s3,直至对比结果一致为止。
16、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运行该计算机程序可执行上述的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
17、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该处理器运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18、1、本专利技术采用特定的步骤能够基于crp道集对于储层地震响应的分析确定产能储层地震响应的偏移距范围,进而重新获取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以实现薄储层平面分布的准确预测,因而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准确预测薄储层的技术问题。
19、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实钻井储层段的地震道集分析,确定储层底界面能形成波峰反射的道集的偏移距范围,然后单独提取该范围的偏移距重新叠加,获得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该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能明显增强储层底界面的地震波峰反射,运用新的储层响应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薄储层段是指厚度为10-20米的储层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合成记录基于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拟合得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若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无地震波峰反射,则表明该实钻井的薄储层段不适于地震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若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的地震反射特征一致,则实钻井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有地震波峰响应,表明全叠加地震数据满足薄储层段的预测,不需要地震成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匹配是指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井震匹配;确定两者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否一致是指确定两者的波峰反射特征是否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获得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后还包括井震匹配验证步骤,该井震匹配验证步骤是指将新的储层响应道集叠加地震数据与合成记录进行波峰反射对比,若对比结果一致,则转S5;若对比结果不一致,则转S3,直至对比结果一致为止。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运行该计算机程序可执行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
10.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该处理器用于运行权利要求9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薄储层段是指厚度为10-20米的储层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合成记录基于声波测井曲线和密度测井曲线拟合得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若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无地震波峰反射,则表明该实钻井的薄储层段不适于地震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若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的地震反射特征一致,则实钻井薄储层段的储层底界面有地震波峰响应,表明全叠加地震数据满足薄储层段的预测,不需要地震成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盐岩薄储层的地震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将合成记录与全叠加地震数据做匹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龙,梁瀚,冉崎,易海永,陈康,龙隆,何宗强,何青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