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困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457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21 21:3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困结构和车辆,脱困结构包括:底板、顶板和驱动件,顶板适于与车身结构连接,驱动件连接在底板和顶板之间;第一脱困连杆和第二脱困连杆,第一脱困连杆的一端和第二脱困连杆的一端相互间隔地活动连接至底板,第一脱困连杆的另一端和第二脱困连杆的另一端相互间隔地活动连接至顶板;驱动件能够驱动底板和顶板相互远离,以在底板抵接至承载面的情况下,顶板能够将车身结构撑起。脱困结构提供给车辆自身脱困能力,在简化了脱困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了脱困结构的脱困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结构,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脱困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1、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泥潭或沙坑等路面时,往往会因为车轮打滑失去牵引力而无法继续行驶。此时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人工挖开路面,或是垫石块,防滑板等硬质材料,或是用绞盘自车牵引或是使用其他车辆牵引等方式脱离困境;但车辆自身不具备脱困能力,都需要借助外力使车辆脱困,而且操作时人员需要车辆外进行操作,费时费力。

2、现有技术中,通过千斤顶配合摆臂等结构来实现车辆的脱困,但脱困结构的结构复杂,操作不便,而且脱困效果差,缺乏对车辆的保护,容易对车辆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脱困结构和车辆的新技术方案。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脱困结构,包括:

3、底板、顶板和驱动件,所述顶板适于与车身结构连接,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

4、第一脱困连杆和第二脱困连杆,所述第一脱困连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脱困连杆的一端相互间隔地活动连接至所述底板,所述第一脱困连杆的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呈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的范围为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顶板、第一脱困连杆和第二脱困连杆形成四边行连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位块,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顶板上的顶板连接点,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底板的底板连接点,所述第一脱困连杆靠近所述顶板连接点,所述第二脱困连杆靠近所述底板连接点;

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结构(7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呈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的范围为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顶板、第一脱困连杆和第二脱困连杆形成四边行连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困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位块,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顶板上的顶板连接点,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底板的底板连接点,所述第一脱困连杆靠近所述顶板连接点,所述第二脱困连杆靠近所述底板连接点;

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结构(700)和脱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驱动方向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呈第一倾斜夹角,所述第一倾斜夹角的范围为0-9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1)、所述第一顶板(2)、所述第一连杆(4)和所述第二连杆(5)形成第一四边形连杆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脱困结构(100)还包括第一止位块(6),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顶板(2)上的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驱动件(3)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底板(1)的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杆(4)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杆(5)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止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平赖泽琪韩尚元彭川肖爱霞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