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395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包括介质基板、设于介质基板上表面的氮化硅涂层、设于介质基板上表面的GaAs差分滤波移相器电路和设于介质基板下表面的接地基板等。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提出的新型GaAs差分滤波移相器结构设计优良、工艺先进,具有高选择性、宽带滤波特性、良好的移相特性和对环境噪声的高抑制能力,可以很好地应用于6G卫星通信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移动通信,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


技术介绍

1、随着物联网、智能城市、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速率、容量和延迟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目前,5g技术虽然已经提供了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较低的延迟,但在某些场景下仍存在容量瓶颈和覆盖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6g和卫星通信则可以满足上述这些需求,其优势在于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广泛的覆盖范围,以满足未来通信技术的需求。基于卫星通信逐步发展出了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全球、全域、全天候互联网服务。

2、与此同时,针对当前移动通信用户迅速增加,通信系统出现的频谱容量不足、信号覆盖范围小、通信小区间信号干扰强等问题,相控阵天线和多波束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移相器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其插入损耗、相位偏差、工作带宽以及相移范围直接决定了相控阵天线、多波束天线以及多波束成形网络性能的优劣。因此,研究相移范围宽、相位偏差小的移相器具有重要意义。

3、与此同时,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器件,滤波器性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该移相器包括氮化硅涂层(31)、介质基板(32)、接地板(33)、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所述氮化硅涂层(31)位于介质基板(32)表面;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与参考传输线连接;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主传输线连接,在俯视图视角下,主传输线位于介质基板(32)的上半侧,参考传输线位于介质基板(32)的下半侧,主传输线和参考传输线均关于介质基板(32)长对称轴对称,并且,各个部件都位于氮化硅涂层(31)之上,接地板(33)位于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其特征在于,该移相器包括氮化硅涂层(31)、介质基板(32)、接地板(33)、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所述氮化硅涂层(31)位于介质基板(32)表面;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与参考传输线连接;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主传输线连接,在俯视图视角下,主传输线位于介质基板(32)的上半侧,参考传输线位于介质基板(32)的下半侧,主传输线和参考传输线均关于介质基板(32)长对称轴对称,并且,各个部件都位于氮化硅涂层(31)之上,接地板(33)位于介质基板(32)下表面,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分别与接地柱连接,并且,接地柱贯穿介质基板(32)与接地板(3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口(1)、第一输出端口(2)、第二输入端口(15)、第二输出端口(16)均采用地-信号-地(gsg)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gaas技术的高性能毫米波宽带差分滤波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口(1)位于介质基板(32)一边,第一输出端口(2)位于介质基板(32)另一边;所述参考传输线包括第一输入馈线(3)、第一输出馈线(4)、第一微带传输线(5)、第二微带传输线(6)、第三微带传输线(7)、第四微带传输线(8)、第五微带传输线(9)、第六微带传输线(10)、第一枝节传输线(11)、第二枝节传输线(12);所述第一输入馈线(3)一端与第一输入端口(1)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馈线(3)另一端与第一微带传输线(5)一端连接,第一微带传输线(5)另一端通过第一枝节传输线(11)接地;第二微带传输线(6)靠近第一输入端口(1)的一端开路,另一端连接第五微带传输线(9);第一输出馈线(4)一端与第一输出端口(2)连接,第一输出馈线(4)另一端与第三微带传输线(7)一端连接,第三微带传输线(7)另一端通过第二枝节传输线(12)接地;第四微带传输线(8)靠近第一输出端口(2)的一端开路,另一端与第六微带传输线(10)连接;第一微带传输线(5)和第二微带传输线(6)通过平行耦合的方式构成第一耦合线,第三微带传输线(7)和第四微带传输线(8)通过平行耦合的方式构成第二耦合线;第五微带传输线(9)和第六微带传输线(10)通过平行耦合的方式构成第三耦合线,并且,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钢张卓威喻昊张谦杨继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