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7352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设备支架和设在设备支架内部的淋洗组件、压滤组件、捕捉组件;淋洗组件包括淋洗罐、设在淋洗罐内部的搅拌器、设在淋洗罐内顶部的喷淋盘和为搅拌器提供动力的搅拌电机;压滤组件包括与淋洗罐连接的压滤箱、卡接在压滤箱内部的压滤板和为压滤板提供动力的压滤电机;捕捉组件包括与压滤箱连接的的捕捉箱、卡接在捕捉箱内部的载板和设在载板上的超声波振子,载板上设有液体流道;设备支架内设有与超声波振子连接的超声波发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设计合理,重金属捕捉效率高,适宜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焚烧飞灰处理,具体涉及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1、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指生活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烟道气中收捕下来的细微固体颗粒。焚烧飞灰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重金属,具有浸出毒性,且在自然界难于自然降解,对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现有的环境法规将其归类为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含有pd、cd、zn等多种有害重金属和盐类,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重金属迁移,污染水体、土壤及空气。

2、目前我国境内主要的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技术有:固化稳定化后填埋场填埋技术、高温熔融烧结技术以及利用高温处置单元协同处置飞灰技术;比较成熟的处置方法主要是水泥、螯合剂固化填埋,但是该方法增容增量明显,处置成本高,且处置后飞灰不具备资源化利用的条件;还有一种处置方法是水泥窑协同处置,由于飞灰中含有大量氯盐,容易破坏材料结构,降低混凝土强度,且容易导致水泥窑内腐蚀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和方法。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支架(1)、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设备支架(1)内部的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上的淋洗组件(2)和压滤组件(3)和设置在设备支架(1)内底部的捕捉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洗组件(2)和压滤组件(3)均设置有3个,3个淋洗组件(2)水平并列设置在第一隔板(10)上;3个压滤组件(3)水平并列设置在第二隔板(10)下底面,且与3个淋洗组件(2)上下位置一一对应;进料管(201)与位于设备支架(1)内部左侧的淋洗罐(20)连接;设备支架(1)顶端设置有分别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支架(1)、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设备支架(1)内部的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上的淋洗组件(2)和压滤组件(3)和设置在设备支架(1)内底部的捕捉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洗组件(2)和压滤组件(3)均设置有3个,3个淋洗组件(2)水平并列设置在第一隔板(10)上;3个压滤组件(3)水平并列设置在第二隔板(10)下底面,且与3个淋洗组件(2)上下位置一一对应;进料管(201)与位于设备支架(1)内部左侧的淋洗罐(20)连接;设备支架(1)顶端设置有分别与设备支架(1)内部前两个淋洗罐(20)导通的补水管(221);设备支架(1)内部第一个压滤箱(30)与第二个淋洗罐(20),第二个压滤箱(30)与第三个淋洗罐(20)之间均设置有螺旋上料器(5);设备支架(1)内部第三个滤液管(300)与第二个淋洗罐(20)、第二个滤液管(300)与第一个淋洗罐(20)之间均设置有逆流管(6);位于设备支架(1)内部右侧的压滤箱(30)上设置有排渣管(3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21)包括数组并列设置在所述搅拌轴(210)上的支撑杆(211)和设置在各个所述支撑杆(211)端部的搅动弧板(212),每一组支撑杆(211)均设置有数个,且呈散射状设置在搅拌轴(210)的周向;各个所述搅动弧板(212)上均设置有破碎齿(2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飞灰中重金属捕捉及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210)内部活动套设有转轴(214),所述转轴(214)上滑动卡接有数个与搅拌轴(210)内壁转动卡接的转轮(2140),转轴(214)侧壁上端设置有压板(2141),底端设置有对接轴孔(2142);搅拌轴(210)内部设置有位于所述压板(2141)下方且能够与压板(2141)卡接的定位板(2100);搅拌轴(210)内部设置有与转轴(2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彬檀笑刘卫中温勇方恒惠任婷艳罗斌韬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