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及机械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7202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及机械手,涉及机械手领域,包括:套环;中心块,设置在套环的中心,中心块与套环之间设置有柔性铰链,柔性铰链的两端分别与中心块、套环连接,四个柔性铰链呈正交分分布在中心块上,每个柔性铰链上形成有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在柔性铰链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有第一减薄区和第二减薄区;下端板,同轴的设置在套环的下方,下端板与套环之间设置有柔性支腿,柔性支腿的两端分别与套环和下端板连接,四个柔性支腿呈正交布置在下端板上,每个柔性支腿上形成有第三减薄区和第四减薄区,在柔性铰链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有第三减薄区和第四减薄区;柔性铰链和柔性支腿由刚性材料制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及机械手


技术介绍

1、孔轴装配作业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借助机械手实现抓取和装配,机械手包括操作臂、刚性关节、执行器和控制单元,执行器与操作臂通过刚性关节进行连接,控制单元控制操作臂和执行器进行运动和夹取实现精确控制。然而这种控制方式虽然可以实现高精度运动,但是无法面对复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

2、如图1所示的孔轴装配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轴在机械手的夹持下逐渐向孔靠近并在调整轴的位姿;第二步轴与孔的倒角接触,第三步倒角的引导下机械手对轴进行第二次位姿调整,第四步,轴与孔调整至合适的位置,机械手将轴插入孔内完成装配。在孔轴装配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轴,由于现有操作臂采用刚性关节,对倒角没有触觉及柔顺性,使得现有机械手无法通过机械结构感受倒角对轴反馈的作用力,难以与装配环境进行实时交互作业,造成机械手出现故障和损坏。

3、基于上述原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能够对通过对装配环境的反馈自适应调整轴的装配位姿。


术实现思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铰链(3)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减薄区(31)和第二减薄区(32)分别为一个,所述柔性支腿(5)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三减薄区(51)和第四减薄区(52)分别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铰链(3)包括第一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4)和第一中间板(35),所述第一中间板(35)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连接板(33)的第一端与中心块(2)连接,第一连接板(33)的第二端与第一面垂直连接并与第一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铰链(3)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减薄区(31)和第二减薄区(32)分别为一个,所述柔性支腿(5)在长度方向上的第三减薄区(51)和第四减薄区(52)分别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铰链(3)包括第一连接板(33)、第二连接板(34)和第一中间板(35),所述第一中间板(35)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连接板(33)的第一端与中心块(2)连接,第一连接板(33)的第二端与第一面垂直连接并与第一中间板(35)形成第一减薄区(31),所述第二连接板(34)的第一端与第二面垂直连接并与第一中间板(35)形成第二减薄区(32),所述第二连接板(34)的第二端与套环(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33)和第二连接板(34)在第一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轴孔装配的柔顺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33)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新江易健曾俊棋邹梓豪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