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70823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8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光伏组件至少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盖板、电池片和连接板,盖板位于光伏组件朝向太阳光的一侧,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延伸部和弯折部,盖板和电池片设置于本体部,沿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延伸部相对设置于本体部的两侧,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光伏组件的高度方向存在预设夹角,弯折部设置于延伸部远离本体部的一侧。弯折部可以用于与底座以及压块配合,以实现光伏组件在屋面上的安装。这种安装方式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光伏组件的安装难度,从而有利于缩短光伏组件的安装周期,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具体地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建筑与光伏电池结合的主要方式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光伏组件不仅能够将接收到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以满足日常的生产使用需求,还能够代替传统瓦片,直接作为屋面建材使用,以节省屋面成本。现有的光伏组件安装较为不便,导致光伏组件容易存在安装周期长、更换维修困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以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安装不便的问题。

2、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至少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盖板、电池片和连接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光伏组件朝向太阳光的一侧;所述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延伸部和弯折部,所述盖板和所述电池片设置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所述延伸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伏组件的高度方向存在预设夹角,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

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伏组件的高度h1满足:30mm≤h1≤40mm;所述弯折部的高度h2满足:5mm≤h2≤15mm。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光伏组件的高度方向,所述光伏组件的高度为h1,所述弯折部的高度为h2,2≤h1:h2≤3.5。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所述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段连接,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围成第一配合槽。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还包括第三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部的分布方向,所述第三弯折段向远离所述本体部的方向延伸。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段还包括第四弯折段,所述第四弯折段设置于所述第三弯折段远离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三弯折段和所述第四弯折段围成第二配合槽。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部的分布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宽度w2满足:3mm≤w2≤8mm。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部的分布方向上,所述弯折部的宽度w1满足:1.5≤w1/w2≤2.5。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弯折段与所述本体部之间的夹角α满足:90°≤α<180°。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弯折段与所述本体部之间的夹角α满足:95°≤α≤110°。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设置有搭接部,所述搭接部沿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部的分布方向延伸。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位于所述电池片和所述连接板之间。

14、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底座以及压块,所述光伏组件为以上任一项中的光伏组件;所述底座位于相邻的所述光伏组件之间,且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弯折部连接;所述压块位于所述底座沿其高度方向的一侧,并与各所述弯折部抵接。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分别与所述底座以及所述压块卡接。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配合槽;所述底座具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槽内,并与所述第一配合槽卡接。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二配合槽;所述底座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配合槽的外壁位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卡接。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块包括压合部;所述压合部位于所述第二配合槽内,并与所述第二配合槽卡接。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合部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逐渐变小。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合部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朝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倾斜设置;所述弯折部具有倾斜设置的第四弯折段,所述第四弯折段一端与所述压合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侧壁抵接。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底座的宽度方向,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底座抵接。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的两端具有抵接部,沿所述底座的高度方向,所述抵接部与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抵接。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设置有卡合部,所述压块开设有卡合槽,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卡合槽内,并与所述卡合槽卡接。

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组件至少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盖板、电池片和连接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光伏组件朝向太阳光的一侧;所述连接板包括本体部、延伸部和弯折部,所述盖板和所述电池片设置于所述本体部,沿所述光伏组件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所述延伸部相对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两侧,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伏组件的高度方向存在预设夹角,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弯折部可以用于与底座以及压块配合,以实现光伏组件在屋面上的安装。这种安装方式较为简便,有利于降低光伏组件的安装难度,从而有利于缩短光伏组件的安装周期,并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至少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Z)层叠设置的盖板(13)、电池片(11)和连接板(12),所述盖板(13)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朝向太阳光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H1满足:30mm≤H1≤4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方向,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为H1,所述弯折部(123)的高度为H2,2≤H1:H2≤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包括第一弯折段(123a)和第二弯折段(123b),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一端与所述延伸部(122)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连接,所述延伸部(122)、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和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围成第一配合槽(1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还包括第三弯折段(123c),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远离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一端,沿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向远离所述本体部(121)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还包括第四弯折段(123d),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设置于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远离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和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围成第二配合槽(1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宽度W2满足:3mm≤W2≤8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上,所述弯折部(123)的宽度W1满足:1.5≤W1/W2≤2.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与所述本体部(121)之间的夹角α满足:90°≤α<1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与所述本体部(121)之间的夹角α满足:95°≤α≤11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122)设置有搭接部(126),所述搭接部(126)沿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还包括背板(16),所述背板(16)位于所述电池片(11)和所述连接板(12)之间。

13.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分别与所述底座(2)以及所述压块(3)卡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包括第一配合槽(12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包括第二配合槽(125);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3)包括压合部(3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31)的截面积向靠近所述底座(2)的一侧逐渐变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部(31)沿所述底座(2)的宽度方向朝远离所述底座(2)的一侧倾斜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座(2)的宽度方向,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底座(2)抵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的两端具有抵接部(23),沿所述底座(2)的高度方向,所述抵接部(23)与对应的所述光伏组件(1)抵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设置有卡合部(24),所述压块(3)开设有卡合槽(32),所述卡合部(24)位于所述卡合槽(32)内,并与所述卡合槽(32)卡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至少包括沿自身高度方向(z)层叠设置的盖板(13)、电池片(11)和连接板(12),所述盖板(13)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朝向太阳光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h1满足:30mm≤h1≤4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方向,所述光伏组件(1)的高度为h1,所述弯折部(123)的高度为h2,2≤h1:h2≤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包括第一弯折段(123a)和第二弯折段(123b),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一端与所述延伸部(122)连接,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连接,所述延伸部(122)、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和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围成第一配合槽(1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3)还包括第三弯折段(123c),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远离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一端,沿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向远离所述本体部(121)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还包括第四弯折段(123d),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设置于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远离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的一端,所述第二弯折段(123b)、所述第三弯折段(123c)和所述第四弯折段(123d)围成第二配合槽(1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段(123a)的宽度w2满足:3mm≤w2≤8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延伸部(122)与所述本体部(121)的分布方向上,所述弯折部(123)的宽度w1满足:1.5≤w1/w2≤2.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弯折段(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智肖鹏军李波胡荣
申请(专利权)人: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