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6637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4 15:2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涉及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包括结构部和线圈部,线圈部通电驱动结构部活动;结构部包括固定框架、可动镜面和永磁薄膜,可动镜面活动连接于固定框架内,永磁薄膜设置于可动镜面下方;线圈部包括线圈载体和线圈组,线圈载体设置于固定框架下方,线圈组设置于永磁薄膜下方;其中,永磁薄膜设置有四组,线圈组的数量与永磁薄膜的数量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线圈组通电驱动永磁薄膜位移,从而带动可动镜面往指定方向活动,永磁薄膜体积小,减少热应力,且响应迅速,提高可动镜面运动精度。无快慢轴结构,全局对称结构,优化驱动系统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机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


技术介绍

1、微振镜是基于微纳工艺制备的光学扫描反射镜,在光通信、激光雷达、激光投影、医学成像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主要通过位移反射光的路径。微振镜根据驱动方式分类有静电驱动、电热驱动、压电驱动和电磁驱动。静电驱动结构紧凑,但驱动力小。电热驱动虽然力大,但相应速度慢,不适合高速扫描的应用场景。压电驱动受制于压电薄膜的制备,且所需驱动电压比较大。电磁驱动的力和行程更大,且响应速度快,满足各类应用场景中大镜面、大扫描角的需求。

2、电磁驱动根据磁体或线圈的固定/运动状态,可分为动铁式和动圈式。由于磁铁体积大、加工难度高,市面所见的振镜几乎采用动圈式。另一方面,影响电磁驱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磁场强度、电流幅值和驱动线圈匝数。在实际设计中,受限于材料性质以及器件尺寸要求,磁场强度往往难以提高,提升驱动电流的幅值可增大电磁驱动力,但也会增大器件的功耗,且驱动线圈发热累积的热量会引起热应力,进而影响动圈运动精度的控制。

3、中国专利cn 202211054408.8公开一种电磁mems微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包括结构部(100)和线圈部(200),所述线圈部(200)通电驱动所述结构部(100)活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对角线方向的两所述永磁薄膜(140)充磁方向相同,相邻的两所述永磁薄膜(140)充磁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薄膜(140)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可动镜面(120)或所述线圈组(2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永磁薄膜(140)独立设置,四组所述线圈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包括结构部(100)和线圈部(200),所述线圈部(200)通电驱动所述结构部(100)活动;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对角线方向的两所述永磁薄膜(140)充磁方向相同,相邻的两所述永磁薄膜(140)充磁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薄膜(140)的充磁方向垂直于所述可动镜面(120)或所述线圈组(2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四组所述永磁薄膜(140)独立设置,四组所述线圈组(220)独立设置,各所述永磁薄膜(140)分别对应一组所述线圈组(2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铁式二维驱动微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220)为平面旋转对称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寒何志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陕煤高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