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秧机构及无人机抛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64490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3 02:37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抛秧机构及无人机抛秧系统,涉及抛秧技术领域。该抛秧机构包括负载模块、多个送秧模块以及取秧模块,负载模块用于设置于无人机,多个送秧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负载模块,取秧模块设置于负载模块,取秧模块用于从送秧模块上的毯苗分离下秧苗后通过离心力和/或弹射力抛出,抛秧机构的负载模块可以安装于无人机,实现了无人机利用毯苗进行抛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抛秧,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抛秧机构及无人机抛秧系统


技术介绍

1、对于水稻机械化种植,市面上实际只有插秧机和抛秧机两种方案,现有技术中,这两种方案都依靠地面行驶的农机。对于抛秧机而言,普遍采用有独立孔位的育苗盘进行种植穴盘苗的方式,育苗盘具有独立的孔位以实现多个秧苗的分隔,抛秧机对盘内相对独立的各秧苗进行抛秧,此种方式对种植有较高要求,普及度不高。

2、现有技术中,无人机搭载的抛秧系统一般是利用穴盘苗进行抛秧,未有利用毯苗进行抛秧的抛秧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抛秧机构及无人机抛秧系统,其能够实现无人机利用毯苗进行抛秧。

2、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3、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抛秧机构,包括:

4、负载模块,所述负载模块用于设置于无人机;

5、多个送秧模块,所述多个送秧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负载模块;以及

6、取秧模块,所述取秧模块设置于所述负载模块,所述取秧模块用于从所述送秧模块上的毯苗分离下秧苗后通过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的数目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的移动方向与另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的移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相背设置或同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的数目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环绕同一中心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400),所述驱动装置(400)设置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的数目为两个,其中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的移动方向与另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的移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相背设置或同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秧模块(200)的数目至少为三个,至少三个所述送秧模块(200)环绕同一中心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秧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400),所述驱动装置(400)设置于所述负载模块(100),所述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送秧模块(200)横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装置(400)分别用于驱动两个所述送秧模块(200)横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00)的数目为一个,所述驱动装置(400)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送秧模块(200)横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抛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00)包括动力源、第一齿轮(410)、第一齿条(420)以及第二齿条(430),所述第一齿条(420)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所述第二齿条(430)设置在另一个所述送秧模块(200),所述动力源和所述第一齿轮(410)连接,所述第一齿轮(410)同时与所述第一齿条(420)和所述第二齿条(430)啮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亮何建兵李杰孙丁座俊彭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