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3424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3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室,多个所述风室分别安装于氧化炉体的蓄热炉底端,所述风室的底端连接有切断阀,所述风室的两侧都设置有出风口,且在出风口处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出风口的第二挡风叶片,风室内固定连接有叶片架,所述叶片架上间隔设置有通风口,风室内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通风口的第一挡风叶片,所述第一挡风叶片与第二挡风叶片的转轴都延伸出风室并连接有驱动结构,多个所述风室底端的侧面都设置有回风支管,多个所述回风支管都连通回风主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叶片架上的通风口向上流动,使得进入燃烧室的废气得到更好的加热升温效果,有效缩短了回风的流动路径,进而降低了回风的热能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属于蓄热式氧化炉领域。


技术介绍

1、蓄热式氧化炉是一种用于处理中高浓度有机废气的高效节能环保设备,是在高温下将废气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目的,并回收废气分解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可降低运行成本。

2、现有的三室蓄热式氧化炉在蓄热室内布置有陶瓷蓄热体,每个蓄热室都分别连接有进风管、出风管、回风管,当第一蓄热室进风时,第二蓄热室出风,第三蓄热室内的残余未处理废气通过回风管返回进风管的首端,当第二蓄热室进风时,第三蓄热室出风,第一蓄热室内的残余未处理废气通过回风管返回进风管的首端,当第三蓄热室进风时,第一蓄热室出风,第二蓄热室内的残余未处理废气通过回风管返回进风管的首端,以此循环,废气通过蓄热室后进入燃烧室内燃烧,待处理废气在由蓄热室进入燃烧室的过程中吸收陶瓷蓄热体的热量,反之则陶瓷蓄热体吸收处理后废气的热量。

3、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现有的三室蓄热式氧化炉内蓄热室回风时,回风管道的接口与进风管与出风管都连通蓄热室的底端,蓄热炉在进行回风后,蓄热炉体底部容易残留未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室(1),多个所述风室(1)分别安装于氧化炉体(6)的蓄热炉底端,所述风室(1)的底端连接有切断阀(5),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1)的两侧都设置有出风口(17),且在出风口(17)处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出风口(17)的第二挡风叶片(16),所述风室(1)内固定连接有叶片架(14),所述叶片架(14)上间隔设置有通风口(15),所述风室(1)内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通风口(15)的第一挡风叶片(13),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与第二挡风叶片(16)的转轴都延伸出风室(1)并连接有驱动结构,当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封闭通风口(15)时,所述第二挡风叶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包括多个风室(1),多个所述风室(1)分别安装于氧化炉体(6)的蓄热炉底端,所述风室(1)的底端连接有切断阀(5),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室(1)的两侧都设置有出风口(17),且在出风口(17)处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出风口(17)的第二挡风叶片(16),所述风室(1)内固定连接有叶片架(14),所述叶片架(14)上间隔设置有通风口(15),所述风室(1)内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通风口(15)的第一挡风叶片(13),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与第二挡风叶片(16)的转轴都延伸出风室(1)并连接有驱动结构,当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封闭通风口(15)时,所述第二挡风叶片(16)偏离出风口(17),而当所述第二挡风叶片(16)封闭出风口(17)时,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偏离通风口(15),多个所述风室(1)底端的侧面都设置有回风支管(8),多个所述回风支管(8)都连通回风主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叶片(13)的转轴延伸出风室(1)并固定连接有转柄(12),所述转柄(12)远离第一挡风叶片(13)转轴的一端滑动连接于限位框(11)内,所述限位框(11)与第一挡风叶片(13)的轴线相互正交,所述风室(1)的两侧都固定设置有伸缩杆(10),所述伸缩杆(10)的伸缩部分顶端分别固定连接限位框(11)的端部,所述伸缩杆(10)的伸缩部分沿竖直方向伸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式氧化炉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架(14)上对应每片第一挡风叶片(13)都设置有倾斜的斜面,所述叶片架(14)在斜面上设置有矩形的通风口(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永仁田宙汉金光年陈跃峰金学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成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