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2149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及方法,属于矿物分选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粗粒流态化浮选装置及方法对于入料性质存在较大波动时适应性不佳,难以实现产品质量达标及有价组分回收率最大化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第一浮选柱和第二浮选柱,第一浮选柱和第二浮选柱并联布置,第一浮选柱包括第一精煤槽、第一浮选柱体和第一尾煤锥,第一精煤槽和第一尾煤锥分别设于第一浮选柱体的上下两侧,第二浮选柱包括第二入料管和第二浮选柱体,第二入料管设于第二浮选柱体的上方,第一精煤槽和第一尾煤锥均与第二入料管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在同一装置中形成“粗选+精选”及“粗选+扫选”两种分选模式,以“粗选+精选”模式分选煤质较差粗煤泥,以“粗选+扫选”模式分选煤质较好粗煤泥,以此应对不同的入选粗煤泥性质,从而更为适应煤质波动的入选煤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物分选,尤其涉及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1、煤炭资源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化工、电力、冶金、制药等众多领域重要的原料来源,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2、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是入选煤炭颗粒中有价组分的富集。煤炭分选中,重选之于块、末煤,浮选之于微细煤泥均拥有良好的分选效果,且重、浮选技术已日趋成熟。而介于其间的粗煤泥(粒度0.5-3.0mm)的高效分选则面临着浮选技术回收率过低,重选技术选择性过低等难题。

3、基于重浮耦合的粗粒流态化浮选技术为粗煤泥的高效分选提供了可能。不同于传统浮选技术,流态化浮选技术通过分选流场内低紊流、高相含环境的构建,流态化浮选极大抑制了粘附于气泡的粗煤泥颗粒的脱附,同时富含微泡的稳定上升水流的引入,也实现了按密度分选的重选技术与按颗粒表面性质分选的浮选技术的有效耦合,从而更利于粗煤泥的有效分选。

4、现有流态化浮选装置及方法一般为单段分选,其流场环境与产品特性较为固定,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由于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浮选柱(100)和第二浮选柱(200),所述第一浮选柱(100)和所述第二浮选柱(200)并联布置,所述第一浮选柱(100)包括第一精煤槽(101)、第一浮选柱体(102)和第一尾煤锥(103),所述第一精煤槽(101)和所述第一尾煤锥(10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浮选柱体(102)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浮选柱(200)包括第二入料管(201)和第二浮选柱体(202),所述第二入料管(201)设于所述第二浮选柱体(202)的上方,所述第一精煤槽(101)和所述第一尾煤锥(103)均与所述第二入料管(201)连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浮选柱(100)和第二浮选柱(200),所述第一浮选柱(100)和所述第二浮选柱(200)并联布置,所述第一浮选柱(100)包括第一精煤槽(101)、第一浮选柱体(102)和第一尾煤锥(103),所述第一精煤槽(101)和所述第一尾煤锥(103)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浮选柱体(102)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浮选柱(200)包括第二入料管(201)和第二浮选柱体(202),所述第二入料管(201)设于所述第二浮选柱体(202)的上方,所述第一精煤槽(101)和所述第一尾煤锥(103)均与所述第二入料管(20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选柱体(102)并列于所述第二浮选柱体(202)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浮选柱体(202)低于所述第一浮选柱体(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选柱(100)还包括第一流体分布器(104),所述第一流体分布器(104)位于所述第一浮选柱体(102)和所述第一尾煤锥(10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波动来料的并联两段式流态化浮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浮选柱(100)还包括第一入料管(110)和第一入料分配器(111),所述第一入料分配器(111)设于所述第一浮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耀文桂夏辉张友飞曹亦俊丁世豪刘金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