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086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与裹风腔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端面与支撑组件相连,所述防护罩内腔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裹风腔,两个裹风腔之间通过磁力环相连,所述裹风腔为圆柱型,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外圆柱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之间的裹风腔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所述出风槽口处通过分流杆设置有控流布,所述裹风腔的端面与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外端面设置有冰袋安放槽,位于防护罩顶部的冰袋安放槽内设置有冰袋。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裹风腔配合分流板以及控流布的设置,使得该空气循环扇能够吹出较为柔和的自然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循环扇,具体为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


技术介绍

1、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成为许多人的问题。在天气炎热时,通常会使用风扇、空气循环扇以及空调等装置来实现降温的目的。其中,空气循环扇的主要结构包括驱动电机、涡轮风扇、导流格栅和圆筒外壳。与普通风扇不同的是,空气循环扇可以使风沿着一定的方向呈螺旋形吹出,随着扇叶搅动,最终可形成螺旋形的柱状风。空气循环扇吹出来的风距离较远,且具有较好的定向性。现有的空气循环扇能够在封闭环境内驱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来活化空气;空气循环扇还能加速与室外空气交换而降低室内气温。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循环扇工作原理为:风机工作高速运转驱动有螺旋角度的风叶,将室内空气吸到机器内部,然后将风机吸进来的高速气流汇聚成一个高强度的风束,并从风扇壳体的出风口处吹出,因其风束的风量集中在一束,其风速大且吹得远,从而带动室内空气进行全方位的循环,活化空气,并通过风的流动来降低室内温度。

2、但是传统的循环扇由于其对于风力大小和风力方向的过度追求,使得循环扇吹出的风是一种导向性的均匀的强风,这样不仅循环扇的噪音较大,而且由于其吹风方向较窄,只能用于一个人的吹风,尤其当循环扇在使用者近处放置时,只能吹到使用者的一小块区域,而其余位置并不会被吹到,这样在炎热的夏天会叫人感觉一个地方冷而其余地方热,这样会叫人感觉很不舒适。同时长时间的直吹风可能会影响人体的睡眠状态,同时由于循环扇一般用在炎热季节,这就使得循环扇吹出的往往是室内温度较高的风吹在人体上,这类风对于人体的降温效果较差。

3、在人们对于风的感受中,最为舒适的风为夏季来自林间的自然风,这种自然风不仅是全方位的气流,由于树林在夏季蒸腾作用,使得林间的温度通常略低于周围,同时由于自然风在林间通过树枝树干时,气流会受到阻碍,产生卡门涡街气流,由于这种卡门涡街气流式的气流是流经树枝树干表面形成,使得该气流部分与树枝和树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换热,其温度常常低于周围其它来自林间气流温度,这也是人们常常在林间吹风时能够感觉到一股股比其余自然风更凉气流的原因。这种来自林间的卡门涡街气流和传统单向气流不同,风速不稳定且方向多变,这种风感不仅柔和而且富有层次感,能够有效地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一步提高了林间风的舒适度。

4、现有技术中,循环扇仅仅通过螺旋叶片将风沿着设定的方向呈螺旋状吹出,无法实现自然风的模拟,通过螺旋叶片直接吹出的风是直接吹在人体上,不仅没有自然风的全气流包裹,同时也无法实现卡门涡街气流的多变,使得气流缺乏层次感。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能够模拟自然风,能够保证吹在人体上的风足够轻柔,对人体的睡眠影响较小,解决了传统风扇降温效果太差,无法实现自然风模拟的效果,长时间使用对人体存在损害的问题。

2、(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能够模拟自然风,能够保证吹在人体上的风足够轻柔,对人体的睡眠影响较小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内腔设置有裹风腔,所述裹风腔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之间的裹风腔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所述出风槽口处通过分流杆设置有控流布,所述裹风腔左右两端分别通入两种温度不同的气流,两种气流通过通风内腔后于裹风腔中心处对冲,气流对冲后从所述出风槽口排出,所述裹风腔的端面与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与冷气供应装置相连。

3、优选的,所述裹风腔数量两个,两个裹风腔之间通过磁力环相连,所述裹风腔为圆柱型,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护罩内腔。

4、优选的,所述冷气供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外端面的冰袋安放槽,位于防护罩顶部的冰袋安放槽内设置有冰袋。

5、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防护罩下端面相连。

6、优选的,所述分流板数量至少为四块,所述分流板的尺寸大于所述控流布的尺寸。

7、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为圆柱形,所述防护罩壁面上设置有条形出风缝,所述防护罩左右两端面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外圈设置有卡接圆弧块。

8、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与裹风腔横向安置,通过所述支撑架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两根可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圆弧滑槽与所述卡接圆弧块进行卡接。

9、优选的,所述磁力环包括外环与内环,所述外环与内环均设置有与所述裹风腔内腔孔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外环与内环分别与两个裹风腔的端面相连,所述外环内圈端部设置有倒角,与所述内环外端面设置的倒角相互配合卡接,所述外环与内环均通过导线与电离模块相连,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实现旋转。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滑轮。

11、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内圈通过安装杆设置有漩涡叶片,所述漩涡叶片设置有驱动器。

12、(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裹风腔配合分流板以及控流布的设置,使得该装置能够吹出较为柔和的自然风,当装置竖直安置时,通过在防护罩上方的冰袋安放槽内放置冷冻后的冰袋,使得其上方的空气温度下降,低温的气流下降后与下方的高温气流于裹风腔内发生对流,从而实现冷气流与热气流混杂的效果,这类气流通过控流布与分流杆后,产生卡门涡街效应,从而使得其吹出的气流形成一股一股冷热交替的状态吹至人体,更加接近与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气流风,使得人体能够感受到夏日乘凉时的凉风吹拂,同时冰袋内的冰块进行蒸腾作用能够快速的吸收房间内的温度,使得房间内的整体气流在进行流动的同时温度下降,从而使得人体的体感温度下降,从而实现降温的效果,这种制冷方式不需要装置外接电源,只需要提前将冷冻好的冰袋放入冰袋安放槽内,通过对流效应,实现冷热气流的碰撞对流,从而吹出冷热交替的自然风,避免了外接电源线后电源线抽拉不便,容易缠绕的情况发生。

13、2、该自适应空气循环扇,通过漩涡叶片的设置,使得装置能够在需要加大风力的时候,驱动漩涡叶片旋转,从而将裹风腔外的空气快速的抽入裹风腔内,使得从出风槽口吹出的气流量大大增加,从而满足不同人体对降温效果的不同需求。装置内部巧妙地设置了漩涡叶片,能够在需要加大风力时迅速启动。当驱动系统激活时,漩涡叶片开始旋转,形成一个低气压区域,类似于自然界的漩涡效应。这种旋转运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得裹风腔外的空气被迅速抽入裹风腔内。随着空气的快速流动,装置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形成了一种“抽气”效应。这种效应使得更多的空气被吸入装置,并通过出风槽口吹出。由于漩涡叶片的高速旋转和裹风腔的特殊设计,从出风槽口吹出的气流量大大增加,形成一股强劲而凉爽的风。不仅如此,漩涡叶片的旋转速度和角度都是可调节的。这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1),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1)端面与支撑组件(2)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内腔设置有裹风腔(3),所述裹风腔(3)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3)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所述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所述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所述裹风腔(3)左右两端分别通入两种温度不同的气流,两种气流通过通风内腔后于裹风腔(3)中心处对冲,气流对冲后,从所述出风槽口(301)排出,所述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所述连接件(8)与冷气供应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裹风腔(3)数量两个,两个裹风腔(3)之间通过磁力环(4)相连,所述裹风腔(3)为圆柱型,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护罩(1)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气供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8)外端面的冰袋安放槽(804),位于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设置有冰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底座(201),所述支撑底座(201)上设置有升降杆(202),所述升降杆(202)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上设置有连接柱(204),所述连接柱(204)与所述防护罩(1)下端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5)数量至少为四块,所述分流板(5)的尺寸大于所述控流布(7)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为圆柱形,所述防护罩(1)壁面上设置有条形出风缝,所述防护罩(1)左右两端面设置有进风口(101),所述进风口(101)外圈设置有卡接圆弧块(10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横向安置,通过支撑架(9)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架(9)包括旋转环,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两根可围绕旋转环进行旋转的支撑杆(901),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圆弧滑槽与所述卡接圆弧块(102)进行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环(4)包括外环(401)与内环(402),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设置有与所述裹风腔(3)内腔孔径相等的通孔,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分别与两个裹风腔(3)的端面相连,所述外环(401)与内环(402)均通过导线与电离模块相连,通过电离模块将外环(401)倒角面上的离子电离使其沿着圆周方向运动驱动内环(402)实现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901)上设置有滑轮(9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8)内圈通过安装杆(802)设置有漩涡叶片(801),所述漩涡叶片(801)设置有驱动器(80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包括防护罩(1),所述防护罩(1)与裹风腔(3)竖向安置,底部的防护罩(1)端面与支撑组件(2)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内腔设置有裹风腔(3),所述裹风腔(3)中心设置有通风内腔,所述裹风腔(3)外表面的圆周方向上等距分布有分流板(5),所述分流板(5)之间的裹风腔(3)壁面上设置有出风槽口(301),所述出风槽口(301)处通过分流杆(6)设置有控流布(7),所述裹风腔(3)左右两端分别通入两种温度不同的气流,两种气流通过通风内腔后于裹风腔(3)中心处对冲,气流对冲后,从所述出风槽口(301)排出,所述裹风腔(3)的端面与连接件(8)相连,所述连接件(8)与冷气供应装置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裹风腔(3)数量两个,两个裹风腔(3)之间通过磁力环(4)相连,所述裹风腔(3)为圆柱型,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防护罩(1)内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气供应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8)外端面的冰袋安放槽(804),位于防护罩(1)顶部的冰袋安放槽(804)内设置有冰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空气循环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底座(201),所述支撑底座(201)上设置有升降杆(202),所述升降杆(202)上端面设置有连接板(203),所述连接板(203)上设置有连接柱(204),所述连接柱(204)与所述防护罩(1)下端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瑞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瑞能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