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尼器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
技术介绍
1、可控阻尼器是一种耗散振动能量的装置,广泛应用于航空、武器、舰船、核电等行业中,但流体阻尼器需要多种橡胶密封元件的组合用于解决其密封问题。而辐照环境会改变橡胶材料的物理性质,使得橡胶分子链的断裂或交联,这可能导致橡胶材料的硬度增加或减少,甚至出现裂纹,使得材料的刚度和弯曲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密封件的弹性和可变形性能;辐照环境同样会改变橡胶材料的化学性质,使得橡胶密封件中化学键的改变,导致分子结构的重组或损坏,进而影响其化学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的侵蚀或腐蚀;此外,辐照对密封件耐久性的影响尤为显著,辐照会加速橡胶的老化过程,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失去弹性和耐用性,即使在辐照结束后,橡胶密封件也可能在使用中更快地出现磨损、硬化或损坏。因此,传统的流体阻尼难以直接应用于存在辐照的工作环境下。
2、现有技术中,提升阻尼器耐辐照能力的方法大多是改变密封元件的材料,提升其在辐照环境下的材料稳定性,以达到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保持其密封性能的目的,但这种方法难以真正的解决辐照工况下的长时间工作问题。
3、传统的磁流变液阻尼器是实现可控阻尼特性的阻尼器,存在磁流变液在辐照环境流变特性劣化问题,以及磁流变液静置沉降导致流变特性劣化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辐照劣化与沉降劣化的方案。
4、针对核电工程隔振隔离服役环境,需要解决辐照环境和介质沉降的技术手段,因此亟需一种可控阻尼装置能够解决阻尼器介质耐辐照与静置沉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作为一种阻尼力可调节的颗粒阻尼器,其伴随活塞组件移动的阻尼通道形成了剪切摩擦式的阻尼,而阻尼器在受迫振动时还可以通过外界的激励电流实现阻尼通道内的径向磁感应强度调节,进而改变颗粒间作用力,以实现阻尼力的连续调谐。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包括连接活塞杆、激励活塞组件、工作缸筒和软磁微球,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活塞杆、活塞本体和激励绕组,所述连接活塞杆与活塞本体连接,所述激励绕组串联绕制于活塞本体的线圈槽内,所述活塞本体沿轴向滑动配合设置于工作缸筒内,所述活塞本体将工作缸筒沿轴向分隔为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软磁微球填充于活塞本体和工作缸筒之间的阻尼通道内,当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受迫振动时,活塞组件沿轴向移动过程中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剪切摩擦式阻尼,所述激励绕组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径向磁场,改变软磁微球间作用力以实现阻尼力的连续调节。
4、可选的,所述工作缸筒包括左端盖、外缸筒和右端盖,所述石墨铜套与连接活塞杆的外轮廓接触,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设置于外缸筒的左、右两侧,所述左端盖上开设有与左气室连通的气孔一,所述右端盖上开设有与右气室连通的气孔二,所述气孔一用于平衡左气室的内部气压,所述气孔二用于平衡右气室的内部气压。
5、可选的,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石墨铜套,所述左端盖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石墨铜套的容纳部,所述石墨铜套与连接活塞杆接触。
6、可选的,所述活塞本体的外轮廓同轴设置有内缸筒,所述内缸筒用于将激励绕组和软磁微球进行分隔,所述内缸筒为非导磁材料制成。
7、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同轴开设有沉头孔,所述活塞本体上设置有内部中空的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和连接部之间存在间隔,所述环形凸台的外轮廓与沉头孔抵紧,所述连接活塞杆同轴开设有引线孔一,所述活塞本体上开设有与环形凸台的中空部和线圈槽连通的引线孔二,所述线圈绕制端口的激励引线通过引线孔一和引线孔二引入到线圈槽内,绕制完成后从引线孔一引出。
8、可选的,所述连接活塞杆和激励活塞组件与外缸筒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多个钢质活塞环,所述钢质活塞环设置于连接活塞杆和激励活塞组件内,所述钢质活塞环的缺口朝向错位放置。
9、可选的,所述线圈槽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相邻所述线圈槽的线圈绕制方向相反。
10、可选的,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压力端子,所述压力端子的底部具有空心凸台,所述空心凸台用于压紧位于左端盖内的石墨铜套,所述压力端子上开设有气孔三。
11、可选的,所述活塞本体、软磁微球和外缸筒为导磁性材料制成。
12、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作为一种阻尼力可调节的阻尼器,其伴随激励活塞组件移动的阻尼通道形成了剪切摩擦式的阻尼,在阻尼器受迫振动对能量进行耗散的同时,利用激励线圈阻尼间隙内形成径向磁场,进而使得颗粒间作用力产生改变以实现阻尼力调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活塞杆、激励活塞组件、工作缸筒和软磁微球,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活塞杆、活塞本体和激励绕组,所述连接活塞杆与活塞本体连接,所述激励绕组串联绕制于活塞本体的线圈槽内,所述活塞本体沿轴向滑动配合设置于工作缸筒内,所述活塞本体将工作缸筒沿轴向分隔为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软磁微球填充于活塞本体和工作缸筒之间的阻尼通道内,当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受迫振动时,活塞组件沿轴向移动过程中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剪切摩擦式阻尼,所述激励绕组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径向磁场,改变软磁微球间作用力以实现阻尼力的连续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筒包括左端盖、外缸筒和右端盖,所述石墨铜套与连接活塞杆的外轮廓接触,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设置于外缸筒的左、右两侧,所述左端盖上开设有与左气室连通的气孔一,所述右端盖上开设有与右气室连通的气孔二,所述气孔一用于平衡左气室的内部气压,所述气孔二用于平衡右气室的内部气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体的外轮廓同轴设置有内缸筒,所述内缸筒用于将激励绕组和软磁微球进行分隔,所述内缸筒为非导磁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同轴开设有沉头孔,所述活塞本体上设置有内部中空的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和连接部之间存在间隔,所述环形凸台的外轮廓与沉头孔抵紧,所述连接活塞杆同轴开设有引线孔一,所述活塞本体上开设有与环形凸台的中空部和线圈槽连通的引线孔二,所述线圈绕制端口的激励引线通过引线孔一和引线孔二引入到线圈槽内,绕制完成后从引线孔一引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活塞杆和激励活塞组件与外缸筒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多个钢质活塞环,所述钢质活塞环设置于连接活塞杆和激励活塞组件内,所述钢质活塞环的缺口朝向错位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槽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相邻所述线圈槽的线圈绕制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压力端子,所述压力端子的底部具有空心凸台,所述空心凸台用于压紧位于左端盖内的石墨铜套,所述压力端子上开设有气孔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体、软磁微球和外缸筒为导磁性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活塞杆、激励活塞组件、工作缸筒和软磁微球,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包括连接活塞杆、活塞本体和激励绕组,所述连接活塞杆与活塞本体连接,所述激励绕组串联绕制于活塞本体的线圈槽内,所述活塞本体沿轴向滑动配合设置于工作缸筒内,所述活塞本体将工作缸筒沿轴向分隔为左气室和右气室,所述软磁微球填充于活塞本体和工作缸筒之间的阻尼通道内,当所述激励活塞组件受迫振动时,活塞组件沿轴向移动过程中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剪切摩擦式阻尼,所述激励绕组在阻尼通道内产生径向磁场,改变软磁微球间作用力以实现阻尼力的连续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缸筒包括左端盖、外缸筒和右端盖,所述石墨铜套与连接活塞杆的外轮廓接触,所述左端盖和右端盖分别设置于外缸筒的左、右两侧,所述左端盖上开设有与左气室连通的气孔一,所述右端盖上开设有与右气室连通的气孔二,所述气孔一用于平衡左气室的内部气压,所述气孔二用于平衡右气室的内部气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端盖上设置有石墨铜套,所述左端盖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石墨铜套的容纳部,所述石墨铜套与连接活塞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软磁微球介质的可控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本体的外轮廓同轴设置有内缸筒,所述内...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