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缝纫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缝纫机的双刀剪线机构、以及缝纫机。
技术介绍
1、剪线后对底线线头的捕捉,能够极大的提高缝纫机起缝带底线的成功率。但是,多年以来,采用圆刀剪线机构的平缝机,一直底线捕捉的禁区,没有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底线捕捉。
2、平缝圆刀剪线机构还分为:单刀、双刀剪线机构两种。单刀剪线机构,安装在机针后侧的定刀为固定的剪线刀,动刀为运动的剪线刀。剪线时,动刀向定刀作旋转运动,在机针靠近操作工人一侧(也称缝纫机的前侧)完成剪线。问题是,锋利的定刀刃口,稍微接近机针和缝线活动的区域,就会导致缝纫机在缝纫过程中的断线率有所增加,所以,不能将定刀安装在机针的下方以达到剪线后布料上线头更短的目的。双刀剪线机构,采用一对双向运动的剪线刀,可以实现在机针正下方剪线,完成剪线后,剪线刀会远离机针与缝线活动区域。它具有剪线后面料上残留的线头比单刀剪线机构的线头更短的优点,比较符合高档服装的生产与品质要求,因而得到市场的认可。
3、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底线捕捉的双刀剪线机构,是目前缝纫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缝纫机的双刀剪线机构,用于设置在缝纫机的旋梭组件(6)处进行剪线,所述双刀剪线机构包括第一刀架(4)、固定在第一刀架(4)上的第一剪线刀(2)、第二刀架(5)、固定在第二刀架(5)上的第二剪线刀(3)、以及剪线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剪线刀(2)和第二剪线刀(3)位于旋梭组件(6)外周侧处,所述剪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刀架(4)和第二刀架(5)转动,使得第一剪线刀(2)和第二剪线刀(3)绕着旋梭组件(6)轴线转动至相靠近或分开,所述第二剪线刀(3)上设有用于带动底线朝第一剪线刀(2)运动的剪线钩(302),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刀剪线机构还包括底线捕捉件(1),所述底线捕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纫机的双刀剪线机构,用于设置在缝纫机的旋梭组件(6)处进行剪线,所述双刀剪线机构包括第一刀架(4)、固定在第一刀架(4)上的第一剪线刀(2)、第二刀架(5)、固定在第二刀架(5)上的第二剪线刀(3)、以及剪线驱动机构,所述第一剪线刀(2)和第二剪线刀(3)位于旋梭组件(6)外周侧处,所述剪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刀架(4)和第二刀架(5)转动,使得第一剪线刀(2)和第二剪线刀(3)绕着旋梭组件(6)轴线转动至相靠近或分开,所述第二剪线刀(3)上设有用于带动底线朝第一剪线刀(2)运动的剪线钩(302),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刀剪线机构还包括底线捕捉件(1),所述底线捕捉件(1)包括固定安装的安装段(102)、以及与安装段(102)连接的弧形捕捉片(101),所述弧形捕捉片(101)沿着旋梭组件(6)外周侧布置并位于第一剪线刀(2)最小转动范围以内,所述弧形捕捉片(101)与安装段(102)相连的一端为b侧端(104)、朝向第二剪线刀(3)的另一端为a侧端(105),所述第一剪线刀(2)朝向旋梭组件(6)的侧面上设有第一捕捉部(201),所述弧形捕捉片(101)的外弧面上设有第二捕捉部(103),所述第一剪线刀(2)未剪线时第一捕捉部(201)与第二捕捉部(103)相抵接;所述第一刀架(4)或第一剪线刀(2)上还固定有驱动压块(402),所述驱动压块(402)位于弧形捕捉片(101)外弧面侧;剪线时,所述第二剪线刀(3)和第一剪线刀(2)都转动至相靠拢,且驱动压块(402)在弧形捕捉片(101)外弧面上移动并压动弧形捕捉片(101)朝旋梭组件(6)弯曲或偏转至与第一剪线刀(2)分开,剪线钩(302)伸入到第一捕捉部(201)与第二捕捉部(103)之间;所述弧形捕捉片(101)在不受驱动压块(402)挤压时能够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刀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捕捉片(101)的b侧端(104)与旋梭组件(6)的间距小于a侧端(105)与旋梭组件(6)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刀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捕捉片(101)的外弧面上设有凸起部(107),剪线时所述驱动压块(402)会在弧形捕捉片(101)外弧面上移动至凸起部(10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刀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压块(402)上具有用于与弧形捕捉片(101)外弧面接触的光滑工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刀剪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线捕捉件(1)的安装段(102)和弧形捕捉片(101)固定连接,且弧形捕捉片(101)自身能够弯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新民,李保青,张鹏,管建平,洪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