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33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法。根据长江中下游水稻生长季节的生态特点,提出一季籼稻籽粒黄熟期间株型选择模式和田间选择指标。其要点是:建立“高生长量、高库容量、高充实度”的选择模式;依据“三高”模式,建立个体和群体植株量化选择指标。个体选择指标为“大、挺、疏、实、优、抗”;群体植株选择指标为“足、强、透、秀、立”。单株选择时,考察综合性状,同时考察在群体中的表现;群体选择时,考察群体结构,同时考察单株性状。在优良群体中选择个体,由优良单株建立群体,反复推进至各育种世代,提高选择效果。将单个性状的改良发展到综合性状的构建,将形态的定性分析发展到株型因子的定量选择,将单纯形态设计发展到综合机能改进,构建成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综合选择的框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育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育种选择方法。技术背景自从澳大利亚学者C.M. Donald于1968年提出作物理想株型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育种家 围绕这一重要课题开展研究,提出多种理想株型模式。.国际水稻所Khush提出少蘖、大穗模式,主要特征是少分蘖(4-6个)、大穗、成 穗率高、叶少浓绿、根系发达等。广东农科院黄耀祥提出丛生早长模式,注重水稻生育前期的株型研究,早生快长, 积累后期生长物质基础,设计的株型模式是株高105 — 115cm,每穴9_18个分蘖、每穗150 一250粒,根系活力强,全生育期115 — 140天,收获指数0.6。沈阳农业大学杨守仁提出短枝立叶,大穗直穗模式,设计的株型模式是株高105cm, 分蘖力中等偏强,每穴15—18个穗,每穗150—200粒,综合抗性强,生产期155 — 160天, 收获指数0. 55 — 0. 60。四川农业大学周开达提出重穗型模式,株型指标为株高120 — 125cm,穗长26 — 30cm, 穗平均着粒200粒,单穗粒重5g以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提出叶下禾模式,株型指标株高100cm,上 部三叶长、直、窄、厚、凹,剑叶长50cm,高出穗层20cm,每亩18万穗,单穗重5g左右, 穗弯垂,为典型叶下禾株型模式。上述株型研究是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对少数几个品种(组合)比较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各 性状及其构成因子的量化只能给育种家选择理想株型时提供参考。其株型模式及相关理论研 究多集中在水稻生育后期株叶形态相对稳定的阶段,是一种静态的株型设计。如少蘖、大 穗、大穗、直穗模式强调了后期的穗数及穗形;重穗型模式只是一种穗型模式;叶 下禾模式量化后3叶的形态指标;丛生早长模式提出动态株型的概念,但仅侧重于前期 株型发展的重要性。关于株型的概念, 一般认为是指植物体在空间的排列方式,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个体水平的株型是指植物形态与机能性状在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方面的有机组合;而在群体水 平上则是指与丰产性状有关的光合系统在空间的排列方式。迄今为止,水稻理想株型研究注重于形态指标和机能分析,对于塑造理想株型 的选择方法和程序涉足不深。在育种实践中,对数以万计材料的选择,只能从外观形态进行判断,从外部形态的结构 和表象推断光能利用、物质积累、物质运转、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状况。对成型品种的生理、 生化指标测定,则是进一步验证田间形态选择效果和完善制定因种栽培的充实。育种实践表 明,生理机能与形态表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后期熟相则是生理机能的综合体现。通过对 外部形态的综合选择是能够实现株型与机能较好结合,收到预期的效果。田间选择的重要时期则是籽粒黄熟期间,因为这一时期,株型器官形态已经定型;器官 机能充分展露;个体内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协调,经过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冲突和发 展,趋于定局,株型各因子与丰产性能的关联最为清晰。长江中下游平原单季稻生态区属于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稻 作亚区,该生态区单季稻播种期一般在5月份,收获期在10月份。水稻生长季节的基本气候 特点是,5月份至6月中旬,温光资源充沛;6月中旬至7月上旬梅雨连绵,低温、寡照,昼 夜温差小;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强光高温天气,昼夜温差不大;8月中旬至9月中旬常受台 风边际影响,并时有极端高温出现;9月上、中旬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9月 下旬至10月份,温、光、水充足,偶遇弱干冷空气侵袭。同时,该区处于南北交汇地带,病 虫发生频繁。针对上述生态条件,选育品种要注意秆高适中,茎秆坚实,后期要有较好的抗 倒能力;叶姿挺拔,排列疏展,株间通透性好;扬花结实耐高、低温能力强,结实稳定,且 对主要病虫具有抗、耐性能。籼稻对温、光、水、肥等生态因子适应力较强, 一般而言,在同一稻作亚区内均能适应。本专利技术提出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法,为塑造籼型水稻理 想株型提供技术支撑。至今,尚未有相似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一种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 法,以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光温生态条件,具有株高适中,茎秆坚实,抗倒力强;叶 姿挺拔,排列疏展,株间通透性好;耐高、低温能力强,结实稳定,且对主要病虫具有抗、 耐性能的新品种,供大面积生产应用,并为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提供新的选择模式和方法。本专利技术的选择模式是高生长量、高库容量、高充实度。高生长量是指增加株高,提高生物产量。高库容量是指增加颖花数,增大库容量。高充实度是指增加后期物质积累、运转,提高籽粒、茎穗充实度。 本专利技术的田间选择方法是依据高生长量、高库容量、高充实度选择模式,其田间选择指标和程序如下 (1)个体选择指标包括叶型、茎型、穗型形态和空间排列分布及其性能,具体选择指标为大、挺、疏、实、优、抗。大株高110 — 125厘米;单株成穗数7—9个,每穗150—200粒;千粒重28 — 30克。挺抽穗期剑叶、倒2叶、倒3叶与叶基茎夹角5。 一15° ,叶片内巻,叶质厚。疏倒l叶叶尖至倒3叶叶尖距45cm左右,上部三张叶片纵深85cm以上,叶片长度配置为倒2叶>倒3叶>倒4叶>倒1叶〉倒5叶。实茎秆粗壮坚实有弹性,基部第l伸长节间2—4cm,穗下节间长度为茎高的45。/。左右。优主要指籽粒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小于30%,整精米率大于52%。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及纹枯病等重要病害发生率及严重度在允许值之内。(2) 群体选择指标包括群体构成、群体通透性、后期熟相、籽粒结实、充实、抗倒性能等。具体选择指标 是足、强、透、秀、立。 足每亩13 — 15万穗。强分离世代植株生长繁茂、匀称,群体结构相对协调,比较优势明显。定型世代生长整齐,竞争优势突出。透群体通透性好,茎秆基部夹角25° -30° ,冠层叶片重叠少,基部叶片不缠脚。 秀籽粒黄熟期单茎绿色叶片3张以上,转色正常,结实率90%以上。立群体直立不倒伏。(3) 上述两种选择指标在应用时相互交叉,有所侧重,又不可分割。在选择单株时既要 全面考察综合性状,又要考察在群体中的表现;在群体选择时既要考察群体结构,又要考察单株性状。其选择程序是先选系,再选株。在优良群体中选择个体,由优良单株建立群体,在各育种世代,逐梯推进,两者有机结合,提高选择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优点(1) 本专利技术通过建立个体植株及群体植株选择标准,将水稻育种田间选择指标化,具有 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易显成效的实用性。(2) 高生长量、高库容量、高充实度选择模式及其大、挺、疏、实、优、抗的个体植株选择指标,足、强、透、秀、立的群体选择指标,将单个性状的改良发展到综合 性状的聚合,将形态的定性分析发展到株型因子的定量选择,将单纯形态设计发展到综合机 能协调,构建成理想株型综合选择的框架。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个体、群体植株选择标准,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籽粒黄熟期间的选 择指标,不包括分蘖、穗分化期动态株型结构。对于理想株型而言,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 类型的理想株型是不一样的,最终结果是要在群体环境表现出籽粒高产。因其籼稻适应区域 较为广泛,本专利技术提出长江中下游一季中籼稻的田间选择指标,具有普适性。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按照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法,其特征是,田间选择指标和程序如下:(1)个体选择指标 个体具体选择指标为“大、挺、疏、实、优、抗”;大:株高110-125厘米;单株成穗数7-9个,每穗150-200粒;千粒重28-30克; 挺:抽穗期剑叶、倒2叶、倒3叶与叶基茎夹角5°-15°,叶片内卷,叶质厚;疏:倒1叶叶尖至倒3叶叶尖距45cm左右,上部三张叶片纵深85cm以上,叶片长度配置为倒2叶>倒3叶>倒4叶>倒1叶>倒5叶;实:茎秆粗壮坚实有弹性,基部第1伸长 节间2-4cm,穗下节间长度为茎高的45%左右;优:主要指籽粒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小于30%,整精米率大于52%;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及纹枯病等重要病害发生率及严重度在允许值之内。 (2)群体选择指标 群体具体选择指标是“足、强、透、秀、立 ”;足:每亩13-15万穗;强:分离世代植株生长繁茂、匀称,群体结构相对协调,比较优势明显;定型世代生长整齐,竞争优势突出;透:群体通透性好,茎秆基部夹角25°-30°,冠层叶片重叠少,基部叶片不缠脚;秀:籽粒黄熟期单茎绿色叶片3张 以上,转色正常,结实率90%以上;立:群体直立不倒伏。 (3)上述两种选择指标在应用时相互交叉,有所侧重,又不可分割;在选择单株时既要全面考察综合性状,又要考察在群体中的表现;在群体选择时既要考察群体结构,又要考察单株性状;其选择程序是: 先选系,再选株;在优良群体中选择个体,由优良单株建立群体,在各育种世代,逐梯推进,两者有机结合,提高选择效果。...

【技术特征摘要】
1、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水稻理想株型的田间选择方法,其特征是,田间选择指标和程序如下(1)个体选择指标个体具体选择指标为“大、挺、疏、实、优、抗”;大株高110-125厘米;单株成穗数7-9个,每穗150-200粒;千粒重28-30克;挺抽穗期剑叶、倒2叶、倒3叶与叶基茎夹角5°-15°,叶片内卷,叶质厚;疏倒1叶叶尖至倒3叶叶尖距45cm左右,上部三张叶片纵深85cm以上,叶片长度配置为倒2叶>倒3叶>倒4叶>倒1叶>倒5叶;实茎秆粗壮坚实有弹性,基部第1伸长节间2-4cm,穗下节间长度为茎高的45%左右;优主要指籽粒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小于30%,整精米率大于52%;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及纹枯病等重要病害发生率及严重度在允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熙戴正元黄年生周长海赵步洪李爱宏刘广青谭长乐王宝和顾文元刘晓斌朱兆兵潘存红季红娟李育红张小祥余玲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