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配气,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配气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的气体,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起来的气体叫做混合气体。本专利技术设计人在此之前申请了一个专利号为2008200607705、专利名称为一种混合气自动配气装置的专利,此专利的设计比较粗糙,本专利技术的设计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动配气原理的优化设计,从而实现含有氧气的混合气准确及稳定的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自动配气控制系统。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控制器、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第三气体控制模块、混合器、混合气输送模块、混合气排放模块、测氧模块、缓冲器和储气瓶组,所述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和第三气体控制模块均与混合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混合器的出气口通过混合气输送模块与缓冲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器的出气口与储气瓶组管路连接,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控制器、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第三气体控制模块、混合器、混合气输送模块、混合气排放模块、测氧模块、缓冲器和储气瓶组,所述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和第三气体控制模块均与混合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混合器的出气口通过混合气输送模块与缓冲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器的出气口与储气瓶组管路连接,所述测氧模块与混合器的出气口连接,所述混合气排放模块与混合器的排气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控制模块包括氧气管路,所述氧气管路的一端接入氧气、另一端与混合器的底部进气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控制器、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第三气体控制模块、混合器、混合气输送模块、混合气排放模块、测氧模块、缓冲器和储气瓶组,所述氧气控制模块、第二气体控制模块和第三气体控制模块均与混合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混合器的出气口通过混合气输送模块与缓冲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缓冲器的出气口与储气瓶组管路连接,所述测氧模块与混合器的出气口连接,所述混合气排放模块与混合器的排气口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控制模块包括氧气管路,所述氧气管路的一端接入氧气、另一端与混合器的底部进气口连接,所述氧气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一减压阀、第一压力传感器和多量程流量控制组件,所述多量程流量控制组件由多个并联的量程流量控件构成,每一所述量程流量控件均包括相串联的第一电磁阀、具有一定量程范围的第一流量控制器和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一流量控制器均与主控制器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气体管路,所述第二气体管路的一端接入第二气体、另一端与混合器的底部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气体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二过滤器、第二减压阀、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电磁阀、第二流量控制器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电磁阀和第二流量控制器均与主控制器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配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体控制模块包括第三气体管路,所述第三气体管路的一端接入第三气体、另一端与混合器的底部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三气体管路上依次设有第三过滤器、第三减压阀、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电磁阀、第三流量控制器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电磁阀和第三流量控制器均与主控制器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锋,张剑,何佳,毛卫昌,王羲贤,曹鹏飞,罗瑞豪,冯磊,陈杰,刘平小,闫硕,杨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