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及使用其的配电盘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024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装置及使用其的配电盘。在长条状第一导体与长条状第二导体之间夹持多个经镀覆处理的带有檐部的接触部件后使用螺栓和螺母形成一体的现有连接装置中,被夹持的多个接触部件的檐部周边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会产生间隙,因此存在该间隙容易产生电晕放电的问题。在具有贯穿孔的长条状第一导体与长条状第二导体之间夹持具有贯穿孔并具有所述第一导体的宽度以上的宽度的经镀覆处理的第三导体,在所述各贯穿孔内穿过螺栓,使用螺母将所述第三导体紧固,使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的相对的面以整个面接触,因此,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不存在间隙,不产生电晕放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例如汇流条等第一导体、供电母线等第二导体、连接这些第一 导体、第二导体的连接夹具形成的连接装置、以及包括使用该连接装置的断路器或开关的 配电盘。
技术介绍
例如,在构成以往的连接装置的板状汇流条与板状供电母线的连接中,将设有第一 贯穿孔的汇流条的端部和设有第二贯穿孔的供电母线的端部相对重叠,在这些第一贯穿孔、 第二贯穿孔内穿过六角螺栓,并在其端部上旋入固定六角螺母。另外,在彼此接触的汇流条的 端部和供电母线的端部实施镀银处理,以降低重叠时的接触阻力(日文接触抵抗)。在汇流条和供电母线的镀覆处理的作业性方面,由于必须使作为重物的汇流条和 供电母线出入镀覆液,因此这些部件的搬运性不便。为了回避汇流条和供电母线的镀覆处 理,曾提出了一种使用如下连接装置的方法,该连接装置使用比汇流条和供电母线小很多 的经镀银处理后的带有檐部的圆筒形接触部件。该连接装置是在开设于汇流条端部的第一 贯穿孔内压入具有与该孔径相等的外径的圆筒形接触部件,在该接触部件的檐部的相对面 上重叠设有第二贯穿孔的供电母线的端部,在上述接触部件(圆筒形)的贯穿孔和第二贯 穿孔内穿过六角螺栓,并在其端部旋紧固定六角螺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实开平6-54217号公报在使用以往的带有檐部的接触部件的连接装置中,接触部件的檐部被夹在汇流条 和供电母线之间,因此,电流集中流动到接触部件的檐部,另外,在该檐部周边会产生间隙, 因此,容易产生电晕放电等,存在发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阻力低、不产生放电的 连接装置及使用其的配电盘。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装置的特征在于,由端部具有第一贯穿孔的第一导体、端部具有第 二贯穿孔的第二导体、具有第三贯穿孔并经镀覆处理的第三导体、将上述第一贯穿孔、第三 贯穿孔、第二贯穿孔贯穿并通过上述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将上述第三导体紧固的安装件形 成,被上述安装件紧固的上述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的相对的面以整个面接触,上述第三导 体的宽度为上述第一导体的宽度以上。如上所述构成的连接装置将镀覆处理的第三导体夹在第一导体、第二导体之间紧 固,因此能将接触阻力抑制成较低,另外,将上述第三导体的宽度形成为上述第一导体的宽 度以上,因此上述第一导体与上述第二导体之间不存在间隙,也不产生放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第一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第二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第三导体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周边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第一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主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第二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主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第三导体的俯视图、剖视图和主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周边的俯视图和主视剖视图(符号说明)1第一导体Ih第--贯穿孔Ip第--凹坑2第二.导体2h第:二贯穿孔2p第:二凹坑3第三.导体3h第三Ξ贯穿孔3td第一突起3tu第二突起4六角螺栓(安装件)5六角螺母(安装件)8第一导体9第二.导体10连接装置11第三Ξ导体20连接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构成本专利技术实施方 式1的连接装置的第一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2是第二导体的端部的俯视图和 剖视图,图3是第三导体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的连接部周边 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如图1所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的第一导体1为长条板状的铜板,在其端 部沿板厚方向开设有供安装件通过的第一贯穿孔lh。图1(a)的俯视图中的Ll是可得到图 1(b)的剖视图的剖切位置。在其外侧的第一截面侧Ic隔开第一规定距离地沿板厚方向贯 穿开设有定位用的第一凹坑lp。该凹坑Ip也可以是不贯穿的孔。如图2所示,构成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导体2为长条板状的铜板,在其端 部沿板厚方向开设有供安装件通过的第二贯穿孔2h。图2(a)的俯视图中的L2是可得到图 2(b)的剖视图的剖切位置。在其外侧的第二截面侧2c隔开第二规定距离地沿板厚方向挖出定位用的第二凹坑2p。该凹坑2p也可以是贯穿开设的孔。构成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的第三导体3的宽度DW3与长条板状的第一导体1的 宽度DWl和第二导体2的宽度DW2中较窄的一方大致相同,第三导体3也可以是具有上述 宽度以上的宽度的板状薄板(具有比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薄的板厚),如图3所示,在其 中央部沿板厚方向开设有供安装件通过的第三贯穿孔3h。图3(a)的俯视图中的L3是可得 到图3(b)的剖视图的剖切位置。在其两端的第一截面侧Ic的板的下表面上,隔开上述第 一规定距离设置有定位用的第一突起3td,在第二截面侧2c的板的上表面上,隔开第二规 定距离隔同样设置有定位用的第二突起3tu。这些第一突起3td、第二突起3tu的大小为在 紧固安装件时第一突起3td、第二突起3tu可分别收纳在第一凹坑lp、第二凹坑2p中的大 小。另外,第三导体3由铜或铝等比较柔软的高导电性的金属、甚至是将它们作为主 成分的合金构成,在其表面实施了镀银处理。镀覆处理除了镀银以外,镀镍、镀锡或镀覆它 们的合金有利于降低接触阻力。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镀覆处理中,除了通过朝保持着电解质的镀 覆液浸渍来形成镀覆层以外,也可通过使用真空装置和溅射法装置等的气相制膜技术、或 利用使用有机金属蒸汽的CVD装置等形成镀覆层。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装置10由第一导体1、第二导体2、第三导体3以 及将这些部件彼此紧固的安装件形成。图4(a)的俯视图中的L4是可得到图4(b)的剖视 图的剖切位置。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安装件由六角螺栓4、六角螺母5和垫圈6形成,但也 可以是其它形状的螺栓和螺母、或者可将端面铆接固定的铆钉之类的零件。下面,对实施方 式1的连接装置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在开设于第一导体1端部的第一凹坑Ip内插入了设于第三导体3的板的下表面 的第一突起3td,然后将第三导体3的贯穿孔3h与第一导体1的贯穿孔Ih重叠。这是因 为,通过预先使第一导体1的贯穿孔Ih与第一凹坑Ip之间隔开第一规定距离,能与第三导 体3的贯穿孔3h和第一突起3td对齐。接着,在设于第三导体3的板的上表面的第二突起3tu上套设在第二导体2的端 部挖出的第二凹坑2p,然后将第二导体2的贯穿孔2h与第三导体3的贯穿孔3h重叠。这 是因为,通过预先使第二导体2的贯穿孔2h与第二凹坑2p之间隔开第二规定距离,能与第 三导体3的贯穿孔3h和第二突起3tu对齐。接着,在第一导体1的第一贯穿孔Ih和第二导体2的第二贯穿孔2h上分别重叠 垫圈6和垫圈7的孔,并以贯穿这些贯穿孔和垫圈的孔的形态将六角螺栓4穿过。通过在 六角螺栓4的端部套设六角螺母5并旋紧,将第三导体紧固在第一导体、第二导体之间,完 成连接装置10的组装。此时,柔软的第三导体3的第一突起3td和第二突起3tu通过上述 旋紧而分别被收纳在第一导体1的第一凹坑lp、第二导体2的第二凹坑2p中,由此,上述第 一导体、第二导体、第三导体的各配置得到定位并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体,该第一导体的端部具有第一贯穿孔;第二导体,该第二导体的端部具有第二贯穿孔;第三导体,该第三导体具有第三贯穿孔,并经镀覆处理;以及安装件,该安装件将所述第一贯穿孔、第三贯穿孔、第二贯穿孔贯穿,并通过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将所述第三导体紧固,被所述安装件紧固的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的相对的面以整个面接触,所述第三导体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导体的宽度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6-10 2009-139130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体,该第一导体的端部具有第一贯穿孔;第二导体,该第二导体的端部具有第二贯穿孔;第三导体,该第三导体具有第三贯穿孔,并经镀覆处理;以及安装件,该安装件将所述第一贯穿孔、第三贯穿孔、第二贯穿孔贯穿,并通过所述第一导体、第二导体将所述第三导体紧固,被所述安装件紧固的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三导体的相对的面以整个面接触,所述第三导体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导体的宽度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所述安装件紧固的所述第二导体和 第三导体的相对的面以整个面接触,所述第三导体的宽度为所述第二导体的宽度以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体具有第一贯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圭二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