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屋面光伏项目中,通常光伏组件是后期通过一系列连接件连接到屋面体系上,光伏除了增加屋面的发电功能外,并没有兼顾屋面本身的功能,屋面的维护功能仍然依靠原来的屋面体系承担,这种传统做法,存在一些弊端:第一,光伏组件不能全屋面铺设,需要留出供检修用的通道,降低了屋面的利用率;第二,由于光伏组件是后期增加的,因此在原屋面上直接增加光伏组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屋面的恒荷载,一些老厂房改造项目如原设计未留有足够的荷载余量,屋面将无法进行光伏的安装,或者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进行主体结构的加固。
2、而对于新建项目,由于房屋在建造时事先没有进行建筑光伏一体化设计,增加光伏同样要增加屋面荷载,增加主体结构的荷载及成本;第三,通常金属屋面板的使用寿命仅为10年左右,而光伏组件的寿命为25年,在金属屋面达到使用年限更换的时候,将直接影响光伏的正常使用,需要先拆除光伏板更换屋面板后再重新安装光伏板,来回拆装将大大增加屋面的综合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金属屋面达到使用年限更换的时候,将直接影响光伏的正常使用,需要先拆除光伏板更换屋面板后再重新安装光伏板,来回拆装将大大增加屋面的综合使用成本。
2、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包括:
3、安装基层;
4、安装基板,所述安装基板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安装基板间隔设置;所述安装基板包括基板本
5、组装结构,所述组装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侧边且固定在所述安装基层上,所述组装结构朝向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容纳所述安装部以将所述安装基板固定在所述安装基层上的组装状态。
6、可选地,上述的组装结构包括:
7、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安装在所述安装基层上;
8、压盖部,所述压盖部呈弯折状,所述压盖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安装基层的一侧;所述压盖部与所述固定部围合成开口朝向所述安装基层的安装槽。
9、可选地,上述的组装结构还包括:扣合件,所述扣合件内置有一容纳空间,当所述扣合件扣合在所述压盖部上时,所述压盖部与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安装基层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扣合件靠近所述安装基层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安装部的弯折位置。
10、可选地,上述的安装槽从靠近所述安装基层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安装基层的一端的内径逐渐减小。
11、可选地,上述的安装基板阵列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层上。
12、可选地,上述的光伏瓦结构包括:
13、光伏电池片;
14、封装板,所述封装板设置有两个,两块所述封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光伏电池片的两侧;
15、胶膜,所述胶膜设置在所述封装板与所述光伏电池片之间以将所述光伏电池片固定在两个所述封装板之间。
16、可选地,上述的光伏瓦结构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安装基板的一侧的封装板上;所述接线组件与所述光伏电池片相连;
17、所述安装基板对应所述接线组件开设有通孔,当所述光伏瓦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上时,所述接线组件可穿过所述通孔至所述安装基板远离所述光伏瓦结构的一侧。
18、可选地,上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层,所述连接层设置在所述光伏瓦结构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以将所述光伏瓦结构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上。
19、可选地,上述的连接层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层分设在所述光伏瓦结构两侧以使所述光伏瓦结构与所述安装基板之间形成缝隙。
20、可选地,上述的安装基层包括:
21、屋面结构层,所述屋面结构层的顶面设置有若干找平件;
22、安装层,所述安装层固定在所述找平件远离所述屋面结构层的一端;
23、其中,若干个所述找平件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安装层与所述屋面结构层之间形成间隙。
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5、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安装基板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为一个金属瓦结构,安装本体整体呈现一个u型,中间水平段为基板本体,基板本体的两侧为安装部,安装部朝向远离安装基层的一侧外侧弯折设置,安装基板的顶端围合成一个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安装光伏瓦,基板本体靠近安装空间的一侧为安装面,光伏瓦结构固定在安装面上。在整个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中,安装基板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安装基板阵列且间隔设置在安装基层上。组装结构设置在安装基板的侧边且靠近安装部设置,组装结构的底端固定在安装基层的安装层上,组装结构朝向安装部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容纳安装部以将安装基板固定在安装基层上,每一个安装基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组装结构,可对安装基板的两侧均进行固定,保证安装强度,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产品安装简便,整体安装方式与传统的屋面安装方式区别较小,现场施工较为简单不需要拆除光伏板更换屋面板后再重新安装光伏板,只需要将安装基板以及固定在安装基板上的光伏瓦结构整体拆除即可,方便进行安装和拆卸维修,且不会破坏屋顶,降低了屋面的综合使用成本。
26、2.本专利技术中的组装结构还包括:扣合件,扣合件为一个扣条,扣合件内置有一容纳空间,扣合件的底端设置有开口,当扣合件扣合在压盖部上时,压盖部与安装部远离安装基层的一端穿过且位于容纳空间内,扣合件靠近安装基层的一端抵接在安装部的弯折位置,扣合件将整个压盖部和内置于安装槽内的安装部包裹起来,一方面更美观,产品整体宽度与市面上最常见的纵向金属屋面板宽接近,采用扣合件是产品安装后呈现良好的线条效果,使整体外观与纵向金属屋面系统的外观接近一致,能够满足建筑外观需求,且进一步保证了安装部放置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雨水会通过扣合件的外侧流至安装基板上,最后排出,不会停留在安装部与安装槽的连接位置,起到防水作用。
27、3.本专利技术通过层压或胶粘工艺,将上述光伏瓦结构与安装基板两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因此,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层,连接层设置在光伏瓦结构与安装基板之间以将光伏瓦结构固定在安装基板上。连接层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连接层分设在光伏瓦结构两侧以使光伏瓦结构与安装基板之间形成缝隙,该间隙可用于散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结构(3)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结构(3)还包括:扣合件(34),所述扣合件(34)内置有一容纳空间(35),当所述扣合件(34)扣合在所述压盖部(32)上时,所述压盖部(32)与所述安装部(22)远离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35)内,且所述扣合件(34)靠近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安装部(22)的弯折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3)从靠近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的内径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板(2)阵列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层(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结构(4)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瓦结构(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层(5),所述连接层(5)设置在所述光伏瓦结构(4)与所述安装基板(2)之间以将所述光伏瓦结构(4)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2)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5)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层(5)分设在所述光伏瓦结构(4)两侧以使所述光伏瓦结构(4)与所述安装基板(2)之间形成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层(1)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结构(3)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结构(3)还包括:扣合件(34),所述扣合件(34)内置有一容纳空间(35),当所述扣合件(34)扣合在所述压盖部(32)上时,所述压盖部(32)与所述安装部(22)远离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35)内,且所述扣合件(34)靠近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安装部(22)的弯折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33)从靠近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至远离所述安装基层(1)的一端的内径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光伏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板(2)阵列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层(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远富,王涛,时维贺,徐惠,司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