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上壳体、下壳体和胶体三部分组成。其中:胶体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的空间中,并保持密封,其上有一可上下反转的膜。上壳体上有一个可向下按压的键。下壳体为一向下的凹槽和一向下凹陷的壳体以及一进口端呈向上的出液管的组合形体。在不治疗时,膜呈向下凹陷状态。治疗时通过按压上壳体上的键和向治疗泵体内的液体腔中推注液体,使膜向上反转,同时将治疗泵内的液体通道打开,并开始输液治疗。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拔针,再轻压膜,使其向下反转,就可实现不用肝素溶液的对治疗管路的正压冲洗和封管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输注液体的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癌症的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
技术介绍
在癌症治疗中,尤其是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普遍应用了植入型治疗泵技术。其显著特点就是通过皮下植入给药(穿剌)窗口及连接管路,将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的发生区域,从而提高病变组织处的药血浓度。是当今治疗癌症和恶性肿瘤的有力手段,具有治疗靶向性高、副作用小、可长期给药、病人舒适度好等优点。但是,由于目前治疗泵在设计上的不足,使得其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着以下缺陷和不足 —、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且操作烦琐。现在的治疗泵在使用中均要进行肝素溶液封管,而且,还要行边推注边拔针的操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将肝素溶液推注到皮下组织中,这是引起治疗泵周边组织发炎、红肿的原因之一。 二、存在穿剌窗口渗漏的安全风险。由于现今的治疗泵结构限制,在给药治疗的过程中,穿剌针必须垂直剌入穿剌窗口。这样,先是穿剌针不宜固定,存在晃动的机会(将会导致穿剌窗口的损坏);然后是穿剌针尖极易触及治疗泵的底面,使针尖出现倒钩或毛剌,从而在拔针时损伤穿剌窗口 (易引起渗漏);还有就是穿剌窗口均呈直径l厘米左右的圆形,且要求针剌在中心部位(而穿剌窗口在实际使用中要承受多达几百次的针剌),这样集中且高频次的针剌也是容易引起渗漏的一个原因。 三、极易发生管路堵塞而导致治疗失败。由于现今的治疗泵结构原因,穿剌窗口下面的贮药空间与管路空间是相通的,当病人在非治疗期中的身体活动(如锻炼、广播体操)时,容易引起封管药液的非预期的相互流动,导致血液从管路端部进入,继而发生堵塞而导致治疗失败。 在我国,虽然治疗泵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临床历史,但毕竟还是个新鲜的东西。应用中科技人员对其的结构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虽然出现了多管路、防逆流的种种技术方案(如中国专利ZL 96235805. 3、ZL 91230089. 2)。但是,由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治疗泵在使用中诸多实际问题,而使治疗泵的器械技术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上。也就是说目前,国内还没有见到能够完全解决上述不足的治疗泵技术被公开。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将能够解决上述各种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由上壳体、下壳体和胶体三部分组成的。其中 上壳体为有两个开口和一个可向下按压的键的组合形体,其两个开口分别对应胶体上的穿剌体和可上下反转的膜,而可向下按压的键则对应于胶体上的平板薄膜。上壳体的下端面有卡槽可与下壳体紧密连接。 下壳体为一向下的凹槽和一向下凹陷的壳体以及一进口端呈向上的出液管的组合形体,其向下的凹槽和向下凹陷的壳体分别对应于胶体上的穿剌体和可上下反转的膜,而出液管的进口端则对应于胶体上的平板薄膜。下壳体的上端面有卡槽可与上壳体紧密连接。 胶体为一穿剌体和一可上下反转的膜(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以及一平板薄膜组合而成。 在本专利技术中,胶体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的空间中,并保持密封。胶体上的穿剌体与下壳体上的向下的凹槽之间形成一腔体,而当胶体上的膜向下反转时其下表面将与下壳体上的向下凹陷的壳体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并保持密闭,此时腔体与出液管之间的液体通道关闭,反之,腔体与出液管之间的液体通道被打开。通过按压上壳体上的键,可使胶体上的平板薄膜向下移动并将下壳体上的出液管的进口端封闭,反之,出液管的进口端处于开放状态。由于胶体上有一可上下反转的膜,所以,当其上下反转时,可以使膜与下壳体上的凹陷壳体之间的容积发生变化,同时也可使穿剌体与下壳体上的凹槽之间的腔体与出液管之间的液体通道的开闭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在没有外部液体注入的情况下,治疗泵内的贮留液体流向出液管的正压设计和封闭治疗泵内腔体与出液管之间液体通道的目的。 在临床中,先通过穿剌针用生理盐水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中的空气排除,待手术植入完毕并开始治疗时,用穿剌针剌过胶体上的穿剌体,用手指轻压上壳体上的键,使出液管进口端紧闭,同时,通过穿剌针向治疗泵中推注液体(量与产品设计的正压流量大小相当),迫使胶体上的膜向上反转,之后,松开按压的手指。此时,治疗泵体内的液体通道被打开。开始输液治疗,当治疗完毕并用生理盐水冲管后,拔除穿剌针,再用手指轻压胶体上的膜,使其向下反转。此时,位于膜与下壳体上的凹陷壳体之间的液体将在膜的作用下流向出液管,随后,膜的下表面与下壳体上的凹陷壳体的上表面接触,并将穿剌体与下壳体上的凹槽之间的腔体与出液管之间的液体通道封闭。这样,就完成了正压冲洗和封管,本次输液治疗完毕。 由此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结构单纯、作用明确、操作简单、无须肝素封管的特点,同时,最关键的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新颖、实用、可靠的特点。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在非输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在输液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 由图1可知,本专利技术由上壳体1、下壳体2和胶体3组成。 上壳体1 :为有两个开口和一个可向下按压的键1A的组合形体,其两个开口分别对应胶体3上的穿剌体3A和可上下反转的膜3B,而可向下按压的键1A对应于胶体上的平板薄膜3C。上壳体1的下端面有卡槽可与下壳体2紧密连接。 下壳体2 :为一向下的凹槽2A和一向下凹陷的壳体2B以及一进口端呈向上的出液管2C的组合形体,其向下的凹槽2A和向下凹陷的壳体2B分别对应于胶体3上的穿剌体3A和可上下反转的膜3B,而出液管2C的进口端则对应于胶体上的平板薄膜3C。下壳体2的上端面有卡槽可与上壳体1紧密连接。 胶体3 :为一穿剌体3A和一可上下反转的膜3B(其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以及一平板薄膜3C组合而成。 在本专利技术中,胶体3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组成的空间中,并保持密封。胶体3上的穿剌体3A与下壳体2上的向下的凹槽2A之间形成一腔体,而当胶体3上的膜3B向下反转时其下表面将与下壳体2上的向下凹陷的壳体2B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并保持密闭,此时腔体与出液管2C之间的液体通道关闭,反之,腔体与出液管2C之间的液体通道被打开。通过按压上壳体1上的键1A,可使胶体3上的平板薄膜3C向下移动并将下壳体2上的出液管2C的进口端封闭,反之,出液管2C的进口端处于开放状态。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胶体3上有一可上下反转的膜3B,所以,当其向下反转时,位于膜3B与下壳体2上的向下凹陷的壳体2B之间的液体将在膜3B的作用下流向出液管2C,进而形成正压。 在临床中,通过手术将本专利技术植入在病人皮下。在不输液时,膜3B的凹陷方向向下,其下表面与下壳体2上的凹陷壳体2B的上表面紧密接触,使穿剌体3A与下壳体2上的凹槽2A之间的腔体与出液管2C之间的液体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图2是本专利技术在输液时的结构示意图。开始输液时,用穿剌针剌过穿剌体3A,同时用手指轻压上壳体1上的键1A,导致出液管2C关闭,并通过穿剌针向治疗泵体中推注生理盐水,迫使膜3B向上反转,然后松开按压的手指。此时,被膜3B封闭的穿剌体3A与下壳体2上的凹槽2A之间的腔体与出液管2C之间的液体通道被打开。可以开始输液治疗。完毕后进行生理盐水冲洗,之后拔除穿剌针,再用手指轻压胶体3上的膜3B,使其向下反转。此时,位于膜3B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是由上壳体1、下壳体2和胶体3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胶体3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组成的空间中,并保持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具有正压功能的植入治疗泵是由上壳体1、下壳体2和胶体3三部分组成的。其中胶体3置于上壳体1和下壳体2组成的空间中,并保持密封。2. 根据权利要求l,上壳体1为有两个开口和一个可向下按压的键1A的组合形体,其 两个开口分别对应胶体3上的穿剌体3A和可上下反转的膜3B,而可向下按压的键1A则对 应于胶体3上的平板薄膜3C。3. 根据权利要求1,下壳体2为一向下的凹槽2A和一向下凹陷的壳体2B以及一进口 端呈向上的出液管2C的组合形体,其向下的凹槽2A和向下凹陷的壳体2B分别对应于胶体 3上的穿剌体3A和可上下反转的膜3B,而出液管2C的进口端则对应于胶体3上的平板薄 膜3C。4. 根据权利要求1,胶体3为一穿剌体3A和一可上下反转的膜3B(其形状可以是圆形、 椭圆形或其他形状)以及一平板薄膜3C组合而成。5. 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4,当胶体3上的可上下反转膜3B向下反转时其下表面 将与下壳体2上的向下凹陷的壳体2B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并保持密闭,此时穿剌体3A与下 壳体2上的凹槽2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根,
申请(专利权)人:张亚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