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介绍
1、在授权公告号为cn217645037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壳体以及设置在烹饪腔内的锅体,所述锅体底壁上设有用于支撑烤盘的导流筋,热风在导流筋引导下沿锅体底壁向中汇聚并在向上穿越烤盘后与食材接触,导流筋的内端部位于锅体底壁中部,外端部位于锅体底壁周缘,起到引导热风流动的作用。为了简化锅体结构,去除锅体内的烤盘,将锅体底壁的导流筋改进为可承托食材的食材支撑筋,由于食材支撑筋只设置在锅体底壁上且只能与流动至锅体底壁的热风接触,使得食材支撑筋向食材底面传递热量的效率较低,导致食材底面和顶面无法被同步制熟,影响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食材支撑件的导热效率不高且对食材底面煎烤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将第一筋的导热部延伸至锅体侧壁,导热部与流经锅体侧壁的热风接触并将热量传递至锅体底壁的食材上,既有效提升热量利用效率,确保食材顶面和底面均被有效加热,还防止热量通过锅体侧壁向外散失,提升使用体验。
2、本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壳体,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所述烹饪腔上方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发热件和风扇,所述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锅体以制熟食材,所述锅体具有底壁和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锅体设有凸起的食材支撑筋,所述食材支撑筋包括第一筋,所述第一筋包括一体延伸的支撑部和导热部,所述支撑部凸设于所述锅体的底壁上并用于支撑食材,所述
3、作为优选,所述导热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锅体侧壁的厚度。导热部延伸至锅体侧壁上且厚度大于锅体侧壁,既能通过较厚的导热部与热风接触并吸收热量,较厚的导热部具有更大的热量存储性能,热量散失慢,还能通过设置导热部来增加第一筋暴露在锅体侧壁上的面积,进而提升热量吸收效率,防止热量通过锅体侧壁向外散失。
4、作为优选,所述导热部沿风扇转动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导热部背向风扇转动方向的迎风侧边缘与所述锅体侧壁平滑衔接,有效减小热风周向流动时的阻力,通过维持热风流速来确保热量传递效率;背风侧边缘向内凸出于所述锅体侧壁,既对热风起到引导转向的作用,又确保热风能与导热部表面充分接触,增加通过导热部向支撑部传递的热量,还能引导热风锅体中部汇聚,确保热风能环绕食材流动并有效传递热量,提升烹饪效率。
5、作为优选,所述导热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既能通过增加导热部暴露在锅体侧壁上的面积来提升热量吸收效率,还能有效利用锅体侧壁位于相邻导热部间的区域,通过增加外端部宽度来提升热量接收效率。由于支撑部所在的锅体底壁区域较小,将支撑部的宽度减小,既方便布局设置,还能通过增加支撑部设置密度来确保食材被稳定承托,另外,食材与食材支撑筋的直接接触面积较小,能够避免食材因局部集中受热而产生焦糊的情况。
6、作为优选,所述导热部背向风扇转动方向倾斜设置。导热部顶缘的延伸方向与热风流动方向一致,既能有效减小风阻,还能引导热风沿锅体周向流动,提升热量传递效率。
7、作为优选,所述导热部的顶缘与所述锅体的底壁间距离为a,所述锅体的侧壁高度为b,a/b≥0.5,通过增加导热部的设置高度来增加导热部暴露在锅体侧壁上的面积,进而提升热量吸收效率,确保更多的热量通过导热部传递至锅体底壁的支撑部上。当a/b<0.5时,导热部暴露在锅体侧壁上的面积较小,导致导热部的热量接收效率较低,使得热风内热量会通过锅体侧壁向外散失。
8、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部在所述锅体的底壁上从外周向中心延伸设置,所述食材支撑筋包括设置在相邻第一筋间的第二筋,所述第二筋从锅体底壁的外周向中心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筋的外端部与所述锅体的底壁周缘间隔设置。支撑部呈螺旋状延伸,有效减小风阻,确保热风能沿锅体底壁相中顺畅流动。第二筋设置在锅体底壁位于相邻第一筋间的区域内,第二筋与支撑部同向设置,既确保第二筋能与支撑部配合对热风起到向中引导作用,还能通过设置第二筋来减小相邻第一筋间的间隙,确保食材被稳定承托,又能利用第二筋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第二筋的外端部接收位于锅体底部周缘的热量并在向中传递后加热食材底面,确保食材底面各区域被均匀制熟。第二筋的外端部位于锅体底壁周缘,既能对食材底面位于相邻支撑部间区域进行承托,还能通过外端部吸收热风中的热量并对食材底面进行加热。第二筋由锅体底壁向上凸起形成,既与锅体底壁为一体结构,确保锅体底部密封性,还能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方便加工。
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筋的内端部与所述锅体的底壁中心间距离大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锅体的底壁中心间距离。设置差异化的距离,既确保支撑部内端能更靠近锅体底壁中心,确保热量被传递至食材底面各区域,还能通过增大锅体底壁中心与第二筋内端间距离来为第一筋的支撑部提供设置空间,确保支撑部间具有合适间距,利于热风流动和油液汇聚。
10、作为优选,所述食材支撑筋的竖向厚度大于所述锅体的底壁未设置食材支撑筋区域的竖向厚度,既通过增大支撑部的厚度来抬升支撑部顶面高度,使得食材能在支撑部承托下悬置在固体底壁上方,方便热风和油液流通,还通过增大支撑部厚度来方便接收来自导热部的热量,进而确保热量能通过支撑部传递至食材底面,提升烹饪体验。
11、作为优选,所述锅体的底壁呈中部向下凹陷的圆锥状,所述锅体的底壁位于多个所述支撑部的内端部间形成集油槽,相邻的第二筋和支撑部间形成与集油槽通连的导风槽,食材受热产生的油液沿导风槽向内流动并汇聚至所述集油槽中。锅体底壁中部设置所述集油槽,集油槽能收集食材受热产生的油液,导风槽的端口与集油槽连接,使得导风槽兼具输送热风和油液的作用,且两者输送方向一致,使得热风能驱使油液向集油槽汇聚,既能有效减少油液受热产生的油烟,确保食材卫生健康,还能方便对油液进行集中清理,提升使用体验。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将第一筋的外端部延伸至锅体侧壁,第一筋通过导热部与流经锅体侧壁的热风接触并吸收热量,热量沿第一筋传递至锅体底壁的支撑部上并对食材底面进行加热,既有效提升热量利用效率,确保食材顶面和底面均被有效加热,还防止热量通过锅体侧壁向外散失,提升使用体验。支撑部和导热部为一体延伸形成,确保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热量传递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壳体,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所述烹饪腔上方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发热件和风扇,所述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锅体以制熟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具有底壁和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锅体设有凸起的食材支撑筋,所述食材支撑筋包括第一筋,所述第一筋包括一体延伸的支撑部和导热部,所述支撑部凸设于所述锅体的底壁上并用于支撑食材,所述导热部凸设于所述锅体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锅体侧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沿风扇转动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背向风扇转动方向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的顶缘与所述锅体的底壁间距离为A,所述锅体的侧壁高度为B,A/B≥0.5。
7.根据权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的内端部与所述锅体的底壁中心间距离大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锅体的底壁中心间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材支撑筋的竖向厚度大于所述锅体的底壁未设置食材支撑筋区域的竖向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底壁呈中部向下凹陷的圆锥状,所述锅体的底壁位于多个所述支撑部的内端部间形成集油槽,相邻的第二筋和支撑部间形成与集油槽通连的导风槽,食材受热产生的油液沿导风槽向内流动并汇聚至所述集油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壳体,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锅体,所述烹饪腔上方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发热件和风扇,所述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锅体以制熟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具有底壁和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锅体设有凸起的食材支撑筋,所述食材支撑筋包括第一筋,所述第一筋包括一体延伸的支撑部和导热部,所述支撑部凸设于所述锅体的底壁上并用于支撑食材,所述导热部凸设于所述锅体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锅体侧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沿风扇转动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部沿锅体周向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背向风扇转动方向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刘孝碧,陈龙,沈萍,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