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及收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502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4
本技术涉及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及收获机,连接件包括形成旋转轴承结构的内圈和外圈,外圈与转台固定连接,转台用于与抛送筒相连,外圈连接至驱动件并可绕内圈转动,内圈固定在塔台体上。采用本方案的技术,通过将连接件设为旋转轴承结构,且连接件设有内圈和外圈,将外圈通过转台与抛送筒连接,内圈与塔台体固定,使得抛送筒绕塔台体转动时,抛送筒通过连接件所形成的旋转轴承结构辅助下绕塔台体转动,减小了整体的结构和装配的复杂度,利用旋转轴承结构提高了转动的流畅性;此外,旋转轴承轴向的间隙小,降低了抛送筒的惯性晃动,提高了抛送筒调节时的稳定性,便于机手进行调节,以提高机手的调节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用机械的抛送筒结构,特别是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及收获机


技术介绍

1、在青贮机或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作业时,抛送筒抛出的茎秆物料需精准的落到跟草车中,这就需要机手在收割作业时还需要关注抛送筒位置。

2、目前抛送筒旋转处多采用内环与外圈的装配结构,通过摩擦铜片减少摩擦,装配较为复杂,且存在装配间隙:当间隙过大时,内外圈间晃动大;当间隙过小时,抛送筒的转动阻力大。此外,抛送筒作为一种悬臂梁结构伸出,伸展距离远,质量大,且田间坑洼不平,使得抛送筒的转动和颠簸惯性易造成车辆的晃动,叠加现有的抛送筒稳定性差的结构,严重影响了机手对抛送筒位置调节时的关注时间,造成调节难度大、注意力易分散,从而导致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抛送筒安装处装配结构复杂,导致抛送筒调节困难且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抛送筒的连接件及收获机。

2、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形成旋转轴承结构的内圈和外圈,外圈与转台固定连接,转台用于与抛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连接件(10)包括形成旋转轴承结构的内圈(11)和外圈(12),所述外圈(12)与转台(20)固定连接,所述转台(20)用于与抛送筒相连,所述外圈(12)连接至驱动件并可绕所述内圈(11)转动,所述内圈(11)固定在塔台体(3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2)的外壁上设有外凸的传动齿(12-1),所述传动齿(12-1)通过链条结构、主动齿轮或蜗杆结构连接至所述驱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1)沿轴向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所述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连接件(10)包括形成旋转轴承结构的内圈(11)和外圈(12),所述外圈(12)与转台(20)固定连接,所述转台(20)用于与抛送筒相连,所述外圈(12)连接至驱动件并可绕所述内圈(11)转动,所述内圈(11)固定在塔台体(3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12)的外壁上设有外凸的传动齿(12-1),所述传动齿(12-1)通过链条结构、主动齿轮或蜗杆结构连接至所述驱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1)沿轴向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所述内圈(1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固定在所述塔台体(30)上;所述外圈(12)呈中空的环状结构,所述外圈(12)轴向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2-2),所述外圈(1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孔(12-2)与所述转台(2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抛送筒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1)的内壁设有朝内凸起的连接平台(11-2),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开设在所述连接平台(11-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鞠喜鹏刘鹏孟子富范海萍徐纪国丁延俊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