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4491 阅读:4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其中制造弹丸的模具机台包括至少一组相对压塑球胚形成弹丸的压模件、至少具有第一内缘与第二内缘的导引部、以及装设于导引部而外露于第二内缘表面的弹性推顶部。其中压模件具有压塑球胚的压塑端以及一导引端,一活动杆贯穿该压模件且可活动的外露于该压塑端与导引端。而导引部的第一内缘与第二内缘之间形成导引端移动的轨道,在模具机台驱动该压模件运作且随着生产线移动时,导引部导引压模件进入该轨道,导引端进入轨道而压制弹性推顶部储蓄弹力,并在活动杆通过弹性推顶部时释放弹力而推动活动杆,令弹丸受活动杆推动而离开压模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具体涉及在制造弹丸的模具机台中协助弹丸脱模的机构。
技术介绍
—般制造BB弹的方式为利用模具制造,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M307517号的球心成型模改良结构,于该先前案件中揭示的模具主要由第一模具(该前案的标号1)、第二模具(该前案的标号2)以及第三模具(该前案的标号3)所构成。该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设有相对的上模槽、下模槽,通过该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的相对压合以及加热使得被加工材料在该上、下模槽之间成型(可参见该前案的第四图)。但成形后的球心必须与模具分离,因此该第二模具设有贯穿孔让该第三模具的顶柱延伸至该下模槽,并于球心成型后将其顶出该下模槽而脱离第一、第二模具(可参见该前案的第六图)。另外需说明的是,用于制造球体的已知模具常包含多组上、下模搭配必要的供料机构以提供加工材料,而该模具在运作过程中是让多组上模与下模不断的随着每一制造步骤而位移,形成一个不断循环运作的生产线。在模具循环运作过程中,上模、下模内的球心成型后,该球心仍附着于该第三模具的顶柱上,因此已知技术中仍利用一固定的横向拨杆阻挡于模具运转的路径上,从而将球心拨离开顶柱。然而在完全将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装设于制造弹丸(4)的模具机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台包括:  至少一组相对压塑球胚形成弹丸(4)的压模件(2),所述压模件(2)具有压塑球胚的压塑端(21)以及一导引端(22),活动杆(3)贯穿所述压模件(2)且可活动的外露于所述压塑端(21)与所述导引端(22);  至少具有第一内缘(111)与第二内缘(121)的导引部(1),其中所述第一内缘(111)与所述第二内缘(121)之间形成供导引端(22)移动的一轨道(10);  装设于所述导引部(1)而外露于所述第二内缘(121)的弹性推顶部(13),所述导引端(22)进入轨道(10)而压制所述弹性推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弹丸模具的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装设于制造弹丸(4)的模具机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机台包括至少一组相对压塑球胚形成弹丸(4)的压模件(2),所述压模件(2)具有压塑球胚的压塑端(21)以及一导引端(22),活动杆(3)贯穿所述压模件(2)且可活动的外露于所述压塑端(21)与所述导引端(22);至少具有第一内缘(111)与第二内缘(121)的导引部(1),其中所述第一内缘(111)与所述第二内缘(121)之间形成供导引端(22)移动的一轨道(10);装设于所述导引部(1)而外露于所述第二内缘(121)的弹性推顶部(13),所述导引端(22)进入轨道(10)而压制所述弹性推顶部(13)储蓄弹力,并在所述活动杆(3)通过弹性推顶部(13)时释放弹力而推动所述活动杆(3),令弹丸(4)受所述活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亭霖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