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拉丝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
技术介绍
1、漆包线中的铜丝是由较粗的铜线在拉丝机上拉伸出来了,在拉丝机的出料端设置有电驱动的收线辊筒,收线辊筒的前侧设有导轮装置。现有的导轮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下导轮,下导轮连接在拉丝机的往复机构上,所述往复机构驱动下导轮沿着收线辊筒轴向往复运动,下导轮的上方设有上导轮,上导轮通过支架连接拉丝机,上下导轮的外周面上均设有环形槽,深度较浅,上下导轮以及收线辊筒的旋转面互为平行。铜线拉成铜丝后,经上导轮、下导轮连接到收线辊筒,收线辊筒持续转动卷绕铜丝,下导轮往复移动,使铜丝在出料端来回摆动,均匀的、逐层的卷绕在收线辊筒上,上导轮保持固定位置,对铜丝进行限位,使铜线仅在出料端摆动,其它部分不发生偏摆,不影响到铜线的拉丝过程。
2、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在拉制过程中,拉丝机(特别是已经使用数年、零部件磨损后)上会有一些振动,伴随下导轮的往复移动,铜丝的出线端持续的来回摆动,以及铜丝的预紧力较小,铜丝偶尔会从上导轮或下导轮的环形槽中脱出,其中主要是从上导轮脱出,导致铜丝在移动过程中缺少轴向限位,与其它零部件发生滑动摩擦,导致后续出来的铜丝擦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本技术具有能避免铜丝脱出的优点,可以防止铜丝擦伤。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包括连接拉丝机往复机构的下导轮,下导轮的上方设有上导轮,上导轮上设有连接拉丝机的支架,上导轮的旋转面与下导轮的
3、前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中,所述下导轮的上侧设有第三导轮,第三导轮连接往复机构。
4、前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中,所述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之间设有轮架,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均与轮架转动连接,轮架与支架之间设有角度调节机构。
5、前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轮架后连接支架。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现有导轮装置的基础上,第一、在最容易脱出铜丝的上导轮的下侧设置了第一、第二导轮,且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的旋转面与上导轮的旋转面垂直,由此,当铜丝的出料端随着下导轮轴向移动而摆动的时候,铜丝的摆动转化为在第二导轮上的包角变化,不会继续向上传递而引起上导轮处的铜丝轴向移动,使铜丝不会从上导轮脱出,同样,铜丝的摆动平面与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的旋转面平行,铜丝的摆动时不会沿着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的轴向移动,铜丝也不会从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上脱出。第二、在下导轮的上侧设置了第三导轮,使铜丝经过下导轮和上导轮时形成连续折弯,在下导轮和第三导轮上形成较大包角,对于铜丝的居中导向更好,使铜丝不会在下导轮处脱出。因此,本技术具有能避免铜丝脱出的优点,可以防止铜丝擦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包括连接拉丝机往复机构的下导轮(1),下导轮(1)的上方设有上导轮(2),上导轮(2)上设有连接拉丝机的支架(3),上导轮(2)的旋转面与下导轮(1)的旋转面平行,其特征在于:上导轮(2)的下侧依次设有第一导轮(4)和第二导轮(5),第一导轮(4)的旋转面与第二导轮(5)的旋转面互为平行,第一导轮(4)的旋转面与上导轮(2)的旋转面互为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轮(1)的上侧设有第三导轮(6),第三导轮(6)连接往复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4)和第二导轮(5)之间设有轮架(7),第一导轮(4)和第二导轮(5)均与轮架(7)转动连接,轮架(7)与支架(3)之间设有角度调节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为螺栓(8),螺栓(8)穿过轮架(7)后连接支架(3)。
【技术特征摘要】
1.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包括连接拉丝机往复机构的下导轮(1),下导轮(1)的上方设有上导轮(2),上导轮(2)上设有连接拉丝机的支架(3),上导轮(2)的旋转面与下导轮(1)的旋转面平行,其特征在于:上导轮(2)的下侧依次设有第一导轮(4)和第二导轮(5),第一导轮(4)的旋转面与第二导轮(5)的旋转面互为平行,第一导轮(4)的旋转面与上导轮(2)的旋转面互为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收线防脱导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洲,陈建国,葛希亮,李加浩,郑春苗,沈少魁,李国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洪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