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2658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包括衬砌隧道内壁,多个第一竖向减震管均设置在减震加固座内部的位置处,竖向减震弹簧的顶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竖向减震管固定,竖向减震弹簧的底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竖向减震管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通过竖向减震弹簧、第一横向减震弹簧和第二横向减震弹簧的结构配合设计,方便装置在发生跨断层地震隧道内部遇见横向和纵向交错的不同冲击力度时,使得装置能够减轻地震对隧道造成的破坏,提高隧道的抗震性能,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提高装置在地震发生时的保护效果与装置在发生地震时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减震,尤其涉及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1、跨断层是地震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跨越断层线的构造,通常在地震学研究中被用来探讨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和地壳的形变等议题。在工程地质学和地震工程学中,跨断层建筑结构是为了避免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而设计的。

2、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措施,旨在在地震发生时保护隧道结构,避免出现严重的损坏或失效。这种减震技术主要依赖于使用具有延塑性的吸能材料,以吸收和分散地震产生的能量,从而减少对隧道结构的冲击。

3、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隧道施工时其内通常采用延塑性吸能材料对其进行地震的防护,这种材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地震)时,会吸收并分散能量,从而减少对隧道结构的冲击。同时,该装置还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韧性,可以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地缓解隧道结构的应力集中和变形情况,降低隧道结构破坏的风险,但是现有的隧道减震的减震结构多数只是单纯的依靠延塑性吸能材料本身的延展特性进行吸能与减缓地震发生时的冲击力度,但是其在面对不同角度,如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力度交错冲击的冲击力度时,其减缓不同方向冲击力度的效果不佳,减震效果较差,为此,我们设计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用于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及方法,通过竖向减震弹簧、第一横向减震弹簧和第二横向减震弹簧的结构配合设计,方便装置在发生跨断层地震隧道内部遇见横向和纵向交错的不同冲击力度时,其可以根据不同方向的冲击力度进行减缓冲击力度,使得装置能够减轻地震对隧道造成的破坏,提高隧道的抗震性能,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提高装置在地震发生时的保护效果与装置在发生地震时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2、通过多个竖向减震连接座的结构配合设计,方便装置在使用时,其上有多个减震缓冲带连接在一起,其多重延伸的减震效果,提高装置在施工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装置遇见跨断层地震时的减震效果,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3、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包括:衬砌隧道内壁,所述衬砌隧道内壁内侧的底端固定有隧道路面结构,所述衬砌隧道内壁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减震加固座,多个减震加固座的外侧均设置有竖向减震连接座;

5、多个第一竖向减震管,其均设置在所述减震加固座内部的位置处,所述第一竖向减震管内侧的底端均设置有竖向减震弹簧,所述第一竖向减震管内侧的顶端均滑动连接有第二竖向减震管,所述第二竖向减震管的顶端位于相对应竖向减震连接座的内部且与竖向减震连接座固定,所述竖向减震弹簧的顶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竖向减震管固定,所述竖向减震弹簧的底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竖向减震管固定。

6、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减震加固座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横向连接管,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横向减震管,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另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横向减震管,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横向减震弹簧,所述第一横向减震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横向减震管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横向减震弹簧,所述第二横向减震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横向减震管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固定。

7、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震加固座的内部且位于相对应第一竖向减震管的底端固定有连接钢座,所述连接钢座的外侧且位于减震加固座的内部固定有多个支护钢座,所述支护钢座的底端与衬砌隧道内壁固定。

8、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竖向减震连接座之间且位于第一横向减震管、第二横向减震管和减震横向连接管的外侧均固定有减震层。

9、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竖向减震连接座和减震层的外侧固定有隔水防潮层。

10、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隔水防潮层的外侧固定有稳固层。

11、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稳固层的外侧固定有围岩。

12、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施工方法,适用如上任意一项,包括以下步骤:

13、s1:施工前进行地质勘探,确定隧道施工挖掘范围,当施工挖掘范围确定后,开始隧道的初步施工;

14、s2:隧道初步施工完成,当隧道内部经过施工将围岩从山体内挖掘出后,勘测出隧道施工范围内需加强的山体和围岩的区域,在围岩和山体上规划出等距的与竖向减震连接座对应的浇注施工连接处;

15、s3:根据隧道内测绘出的等距的竖向减震连接座连接处的位置使用浇注模具在围岩上支模出竖向减震连接座的空腔,在竖向减震连接座完成支模后,将多个相对应的第一竖向减震管和第二竖向减震管依次放入竖向减震连接座的支模空腔内进行固定;

16、s4:当竖向减震连接座的支模完成之后,在竖向减震连接座支模的底端和第一竖向减震管的底端进行减震加固座的支模,在竖向减震连接座支模的底端将支护钢座和连接钢座与其固定,在支护钢座和连接钢座的外侧进行减震加固座的支模,在进行减震加固座的支模时将支护钢座、连接钢座、第一竖向减震管和第二竖向减震管包裹在其空腔内,并与竖向减震连接座的支模固定;

17、s5:当减震加固座和竖向减震连接座的支模固定完成后,在减震加固座和竖向减震连接座的支模空腔内浇注混凝土将竖向减震连接座与减震加固座和隧道内的围岩连接安装固定,完成竖向隔震支座的安装;

18、s6:当减震加固座和竖向减震连接座完成浇注固定后,将稳固层铺设在竖向减震连接座与围岩和山体之间,当稳固层施工完成后,将隔水防潮层铺设在竖向减震连接座与稳固层之间;

19、s7;按照隧道的长度将多数的减震加固座和竖向减震连接座与围岩和山体浇注固定后,将第一横向减震管、第二横向减震管和减震横向连接管按照测绘的施工距离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固定,当第一横向减震管、第二横向减震管和减震横向连接管固定完成后,在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底端进行减震层的支模的安装,当减震加固座底端减震层的支模安装完成后,往其空腔内浇注泡沫混凝土进行填充,完成减震层的浇注;

20、s8:当减震层浇注完成后,将衬砌隧道内壁使用支护工具放置在对应的减震加固座下后,依次与减震加固座内的支护钢座连接固定,当多个衬砌隧道内壁固定完成之后,在其内侧底端进行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减震加固座(5)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横向连接管(13),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13)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横向减震管(11),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13)另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横向减震管(12),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横向减震弹簧(14),所述第一横向减震弹簧(14)的一端与第一横向减震管(11)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13)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13)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5)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横向减震弹簧(15),所述第二横向减震弹簧(15)的一端与第二横向减震管(12)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13)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13)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5)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加固座(5)的内部且位于相对应第一竖向减震管(8)的底端固定有连接钢座(4),所述连接钢座(4)的外侧且位于减震加固座(5)的内部固定有多个支护钢座(3),所述支护钢座(3)的底端与衬砌隧道内壁(1)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竖向减震连接座(6)之间且位于第一横向减震管(11)、第二横向减震管(12)和减震横向连接管(13)的外侧均固定有减震层(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减震连接座(6)和减震层(16)的外侧固定有隔水防潮层(1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防潮层(17)的外侧固定有稳固层(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层(18)的外侧固定有围岩(19)。

8.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的施工方法,适用于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减震加固座(5)之间设置有多个减震横向连接管(13),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13)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横向减震管(11),所述减震横向连接管(13)另一端的外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横向减震管(12),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横向减震弹簧(14),所述第一横向减震弹簧(14)的一端与第一横向减震管(11)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13)固定,所述第一横向减震管(11)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13)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5)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横向减震弹簧(15),所述第二横向减震弹簧(15)的一端与第二横向减震管(12)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的另一端与减震横向连接管(13)固定,所述第二横向减震管(12)远离减震横向连接管(13)的一端与相对应的减震加固座(5)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跨断层隧道延塑性吸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富刘士洋周元辅高峰韩风雷刘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