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2251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5:01
一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在钻桩孔前先埋设内护筒和外护筒,钻孔完成后吊入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然后移走内护筒并通过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内的泥浆,接着安装浇筑桩头所需的模板并注入混凝土,待桩头的混凝土凝固后,移走外护筒,拆除模板,回填地面。该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工程桩整个桩身和桩头的浇筑施工,极大地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施工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避免工程桩因二次成型而造成的偏心、形成细微断面、钢筋弯曲变形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工程桩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工程桩基础通过一次性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灌注工程桩的桩基础建造采用二次成型施工方法,需要先在建筑工地挖孔后浇制工程桩的主体,浇筑完成后等待数天时间直至桩体的强度达到设定强度的70%以上;接着对桩体的顶部进行开挖、破桩头,对破开的桩体顶部进行凿毛、清洗,然后再进行桩头施工;由此通过二次成型的方式建造带有桩头的工程桩。该种工程桩的建造不仅施工周期长、误差控制难度大,还容易因二次装模而导致工程桩产生偏心;同时,桩体和桩头所使用的砼标号虽然相同,但两者所用混凝土在原材料组成、配合比、凝固时间、强度增长、热量释放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导致桩体和桩头结合部位的结构强度和变形强度存在差异,结合面会存在细微断面,从而形成受力薄弱点,钢筋易弯曲变形而损坏,导致工程桩的强度和安全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一次性成型建造的工程桩基础,以提高工程桩的结构强度,并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a、在施工位置的地面埋设护筒;所述护筒包括内护筒1和外护筒2,内护筒的直径大于工程桩桩身的直径,外护筒的直径大于工程桩桩头的直径并套于内护套之外,外护筒和内护筒的筒壁上均开有排浆口3;

4、b、在内护筒的内侧向下开挖桩孔,将钢筋笼吊入桩孔后浇注混凝土;

5、c、移走内护筒;

6、d、在地面开挖用于排走泥浆的排浆沟,排浆沟延伸至外护筒的排浆口处,将外外护筒内侧的桩头处的泥浆排走;

7、e、在外护筒内侧安装浇筑桩头所需的模板,向模板内注入混凝土以浇筑桩头;

8、f、待桩头的混凝土凝固后,移走外护筒,拆除模板,回填地面。

9、进一步地,内护筒的长度大于外护筒,且内护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凸出于外护筒之外;内护筒和外护筒上的排浆口相对设置;内护筒和外护筒的筒壁顶部和底部分别开有排浆口。

10、进一步地,挖孔过程中,保持一定比重的泥浆经外护筒和内护筒上的排浆口流入桩孔内。

11、进一步地,使用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所述的桩头清理器包括转筒,转筒的直径小于内护筒,转筒的顶部装有连接驱动设备的连接部,转筒的外壁沿周向装有若干块外搅动板。

12、进一步地,转筒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环形的上筒圈和下筒圈,上筒圈和下筒圈之间通过筒柱连接;外搅动板安装于下筒圈的外壁;下筒圈上开有排水孔;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搅动柱,搅动柱垂直设置且底部延伸至下筒圈的内侧,搅动柱的底部安装有内搅动板。

13、进一步地,在桩孔开挖后,将导管放入桩孔内,通过泥浆泵向导管内送入泥浆,对桩孔进行清理。

14、进一步地,待吊下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后,拆除导管。

15、进一步地,在排浆时,先将排浆沟挖至外护筒顶部的排浆口处,待上部的泥浆拍走后,再继续下挖排浆沟至外护筒底部的排浆口处。

16、进一步地,使用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同时向桩头内注入清水;驱动设备带动桩头清理器转动并排走上部的泥浆,旋挖机带动桩头清理器下降至底部转动以继续排走泥浆。

17、进一步地,在安装桩头模板时,以外护筒的顶端作为标高进行定位。

1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在旋挖机通过钻杆开始挖孔之前,先在工程桩建造位置的地面上预埋内护筒和外护筒,内、外护筒均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其筒壁上设置连通内外两侧的排浆口,以便泥浆可以从排浆口流通;同时,内护筒的直径大于工程桩桩身的直径,以确保挖孔、钢筋笼吊装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外护筒的直径大于工程桩的桩头,以便后续可以通过一次性建筑的方式建造桩头;在内、外护筒定位后,再进行挖孔、放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等常规工序,直至注满混凝土后停止浇注;接着,移走内护筒,将外护筒内多余的混凝土和泥浆排走,待外护筒内的泥浆排走,混凝土排至桩身的设定高度后停止;然后,在外护筒内侧设置浇筑桩头所需的模板和地脚螺栓等预埋件,再向模板内注入浇筑桩头所需的混凝土,外护筒可以留在地下用以支撑桩头模板,并可以隔离松散土以及防止桩头底部的地下水倒流,为桩头施工提供了保障;此后,等待混凝土凝固,再移走外护筒、拆除桩头模板,用松土回填工程桩基础的顶部至与地面平齐。其有益效果在于:该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工程桩整个桩身和桩头的浇筑施工,极大地降低了施工周期和施工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避免工程桩因二次成型而造成的偏心、形成细微断面、钢筋弯曲变形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工程桩的结构强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内护筒的长度大于外护筒,且内护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凸出于外护筒之外;内护筒和外护筒上的排浆口相对设置;内护筒和外护筒的筒壁顶部和底部分别开有排浆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挖孔过程中,保持一定比重的泥浆经外护筒和内护筒上的排浆口流入桩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所述的桩头清理器包括转筒,转筒的直径小于内护筒,转筒的顶部装有连接驱动设备的连接部,转筒的外壁沿周向装有若干块外搅动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转筒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环形的上筒圈和下筒圈,上筒圈和下筒圈之间通过筒柱连接;外搅动板安装于下筒圈的外壁;下筒圈上开有排水孔;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搅动柱,搅动柱垂直设置且底部延伸至下筒圈的内侧,搅动柱的底部安装有内搅动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桩孔开挖后,将导管放入桩孔内,通过泥浆泵向导管内送入泥浆,对桩孔进行清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吊下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后,拆除导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排浆时,先将排浆沟挖至外护筒顶部的排浆口处,待上部的泥浆拍走后,再继续下挖排浆沟至外护筒底部的排浆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同时向桩头内注入清水;驱动设备带动桩头清理器转动并排走上部的泥浆,旋挖机带动桩头清理器下降至底部转动以继续排走泥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桩头模板时,以外护筒的顶端作为标高进行定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内护筒的长度大于外护筒,且内护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凸出于外护筒之外;内护筒和外护筒上的排浆口相对设置;内护筒和外护筒的筒壁顶部和底部分别开有排浆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挖孔过程中,保持一定比重的泥浆经外护筒和内护筒上的排浆口流入桩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桩头清理器清理桩头;所述的桩头清理器包括转筒,转筒的直径小于内护筒,转筒的顶部装有连接驱动设备的连接部,转筒的外壁沿周向装有若干块外搅动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桩基础一次性成型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转筒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环形的上筒圈和下筒圈,上筒圈和下筒圈之间通过筒柱连接;外搅动板安装于下筒圈的外壁;下筒圈上开有排水孔;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财郑维友黄海何剑波刘振浩陈源浩严少夫张杰范泉湖黄建桦黄志雄林拱藩周竞平杨浩王瑞起林志坚向剑锋黄耿黄幸辉袁春明胡友钊陈远理罗伟铃许键忠朱振锋刘振涛林明道曾祥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火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