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装置及CT探测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1578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温控装置及CT探测器,该温控装置包括基体,具有供气流流通的空腔,以及与空腔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第一气流源组件,连接至进口端;第二气流源组件,连接至第一气流源组件;温控系统,连接至第一气流源组件和第二气流源组件;温控系统用于使得第一气流源和第二气流源混合,产生与空腔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混合气流。本技术通过温控系统将第一气流源与第二气流源按照比例混合,形成与空腔内产生的热量进行热交换的低温气流,进行热交换之后的高温气流从出口端输出,从而能够降低空腔内的温度,以维持空腔内温度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学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温控装置及ct探测器。


技术介绍

1、ct探测器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ct探测器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2、当前,随着ct探测器像素阵列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探测器的功耗及产生的热量也成倍增加,会导致探测器及及其内部的机械零件温度升高,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比如,高端能量积分探测器ct已经达到329排探测器,为低端型号16排探测器的20倍。再比如,光子计数ct探测器的像素由于尺寸较小(为常规能量积分探测器像素的1/4~1/3),其单位面积的像素密度为常规ct探测器的9倍。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探测器像素与球管焦点相对位置,及光路上防散射栅格(anit-scatter grid,asg)、准直器与球管焦点的相对位置因热膨胀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图像伪影。另外,探测器内部温度变化也对导致探测器本身响应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图像伪影。因此,当ct探测器高功率运行时,维持ct探测器的温度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两种方式对ct探测器进行降温,以维持ct探测器温度的稳定。

4、第一种采用常温气体冷却的方式,对ct探测器进行降温。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常温冷却方式中的气流分布示意图;图2是图1中常温冷却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当ct探测器高功率运行时,探测器模块130产生较多的热量。常温气体冷却的方式是,通过从进口端110向空腔内输入的常温空气与探测器模块130产生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交换之后的高温空气从出口端120排出,以对ct探测器进行降温,从而达到维持ct探测器温度稳定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对ct探测器温度的控制,该ct探测器还设置有温控模块101、集成在探测器模块130内的第一温度检测器件、安装在基体100上的第三温度检测器件140,以及风扇102等。但是,这种冷却方式还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按照一般的行业规范,扫描间的气温通常维持在18~28℃之间,当ct探测器因功耗太大产生太多的热量时,常温气体冷却的方式不能将ct探测器的温度降下来,不足以保持ct探测器温度的稳定。

5、第二种采用液体冷却的方式对ct探测器进行降温,以维持ct探测器内部温度的稳定。参图3所示,图3是液体冷却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液体冷却方式的ct探测器通过在基体100上铺设大量的液体管道103,并且还设置有储存冷却介质的储液器107、输送冷却介质的压力泵106、以及为冷却介质散热的散热器104、集成在探测器模块130内的第一温度检测器件、设置在基体100上的第三温度检测器件140,以及温控模块101等,这种冷却方式通过在液体管道103内输送冷却介质(比如,冷却水)与空腔内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带走空腔内的热量,从而降低ct探测器的温度,以维持探测器温度的稳定。但是,这种方案在使用具有以下缺点:

6、-需要提前铺设大量液体管道11;

7、-需要增加储存液体的储液器16、输送液体的泵15,以及散热器12、加热器13等组件,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控制过程复杂,容易出现故障;

8、-所有热控组件需要随安装有探测器模块6的机架高速旋转,会产生约40g左右的离心力,采用这种方式冷却探测器,具有液体泄露等可靠性风险。

9、因此,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冷却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温气体冷却方式所存在的散热不足的缺点。同时,也能够解决液体冷却方式所存在的成本高、控制复杂、可靠性风险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散热不足、成本高、控制复杂、可靠性风险高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包括:

3、基体,具有供气流流通的空腔,以及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口端和出口端;

4、至少一组温控组件,连接至所述进口端;

5、所述温控组件包括:

6、第一气流源组件,连接至所述进口端,用于提供第一气流源;

7、第二气流源组件,连接至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用于提供第二气流源;

8、其中,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输出的第一气流源和所述第二气流源组件输出的第二气流源混合,产生与所述空腔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混合气流。

9、优选地,该温控装置还包括:

10、温控系统,连接至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和第二气流源组件;

11、其中,所述温控系统用于采集温度信号,并输出温度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输出的第一气流源和所述第二气流源组件输出的第二气流源混合,产生与所述空腔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混合气流。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包括:

13、第一输送管,连接至所述进口端;

14、第一流量控制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管。

15、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源组件包括:

16、第二气流源储存器,用于提供第二气流源;

17、第二输送管,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气流源储存器,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输送管;

18、第二流量控制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管。

19、优选地,所述第二气流源储存器为液氨储存器,或液氮储存器,或干冰储存器。

20、优选地,所述温控系统包括:

21、供电单元,用于向各个器件提供电源;

22、第一温控单元,包括:

23、第一温度检测器件,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24、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件电连接,以及

25、第二温控单元,包括:

26、第一流量控制器件;

27、第二流量控制器件,以及

28、第二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器件和第二流量控制器件电连接;

29、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

30、优选地,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

31、第三温度检测器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中的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进口端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出口端所在的一侧;

32、其中,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件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

33、优选地,基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设置有第三温度检测器件,且所述第一控制器对两个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件分别独立控制。

34、优选地,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

35、加热元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基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中的一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进口端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出口端所在的一侧;

36、其中,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

37、优选地,所述温控系统还包括:

38、第二温度检测器件,设置于所述进口端并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温控装置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20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源组件(30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0)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00)的第一侧(170)和第二侧(180)均设置有第三温度检测器件(140),且所述第一控制器(400)对两个所述第三温度检测器件(140)分别独立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0)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0)还包括:

10.一种CT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温控装置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源组件(200)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流源组件(300)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0)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系统(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铖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