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1541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其能提高电池单体的性能。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过载保护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极耳电连接,过载保护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连接部包括用于连接极耳的极耳连接面。阻隔件设置于转接件具有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并覆盖过载保护部的至少部分,阻隔件被配置为绝缘阻隔极耳与第一连接部直接电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转接件的极耳连接面的一侧设置阻隔件,避免极耳跨过过载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后的直接电连接,进而避免转接件上的过载保护部失效,提高转接构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申请涉及电池,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可充电电池所应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广泛,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轮船、电动玩具飞机和电动工具等等。并且电子设备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电子设备对电池的续航以及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

2、在现有的电池技术中,电池单体中的用于电连接的结构件会占用内部空间,如何在保证电流安全传输的同时,减少结构件对电池单体内部空间的占用,是电池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接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其能够保证电流的安全传输并减少结构件对电池单体内部空间的占用,从而提高电池单体的性能。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接构件,用于电池单体,包括:转接件和阻隔件。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过载保护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端子电连接,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电池单体的极耳电连接,过载保护部设置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连接部包括用于连接极耳的极耳连接面。阻隔件设置于转接件具有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并覆盖过载保护部的至少部分,且阻隔件在第一方向上自过载保护部向两侧延伸,以使阻隔件在第一方向上超出过载保护部两侧的边缘。阻隔件被配置为绝缘阻隔极耳与第一连接部的直接电连接。第一方向为第一连接部与过载保护部并排设置方向。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转接件具有极耳连接面的一侧设置阻隔件,大大降低极耳跨过过载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后直接电连接的可能性,进而避免转接件上的过载保护部功能失效,提高转接构件的可靠性,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同时,阻隔件只设置于转接件具有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减小了阻隔件对内部空间的占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阻隔件在第一方向上超出过载保护部两侧边缘的距离为d1,d1满足0.5mm~5mm,第一方向为第一连接部与过载保护部并排设置方向。

5、阻隔件的边缘越过过载保护部的距离越大,那么阻隔件所占用的空间和重量越大,物料成本越高。当阻隔件的边缘越过过载保护部的距离越小,由于实际装配过程中存在错位风险,阻隔件对过载保护部进行完全覆盖的可靠性就越低,如果阻隔件的边缘越过过载保护部的距离过小,没有完全覆盖过载保护部,而极耳又由于错位朝向第一连接部越过过载保护部,那么过载保护部将会失效。上述技术方案将阻隔件的边缘越过过载保护部的距离限定在0.5mm~5mm,以保证阻隔件覆盖过载保护部,在避免过载保护部失效的前提下,控制了转接构件整体的制造成本和空间占用。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阻隔件的厚度方向,阻隔件的投影位于转接件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阻隔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与转接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的间距d2为0mm~0.2mm。

7、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避免阻隔件延伸出转接件,降低阻隔件所占用的装配空间,提高其他部件的空间使用率,且当阻隔件和转接件粘接连接时,控制d2为0mm~0.2mm可以降低阻隔件溢胶的风险。另一方面,把过载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边缘区域未被阻隔件覆盖的尺寸控制在0mm~0.2mm,可以保证极耳即使越过过载保护部,极耳也会被具有一定厚度的阻隔件支撑,使得在阻隔件的厚度方向上,极耳和过载保护部、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降低极耳越过过载保护部和第一连接部直接电连接的风险。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接件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具有电极端子连接面,电极端子连接面与极耳连接面位于转接件的同一侧或者分别位于转接件的相背的两侧;阻隔件设置在转接件具有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并覆盖过载保护部以及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区域。

9、上述技术方案阻隔件覆盖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区域,能够提高阻隔件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极耳错位或极耳过长导致的极耳与第一连接部直接接触的可能性。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包括电极端子连接部,在厚度方向上,电极端子连接部朝靠近电极端子的方向凸出设置,电极端子连接面为电极端子连接部面向电极端子的表面,过载保护部和电极端子连接部间隔设置。

11、上述技术方案电极端子连接部能够使电极端子连接面更好地与电极端子连接,进一步降低焊接不良率,提高转接件和电极端子的连接可靠性,且当电极端子和转接件激光焊接时,上述方案由于形成凹坑,可以阻挡反射的激光,降低反射的激光对电池单体内其他部件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提高了电池单体的安全性。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载保护部与电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mm~50mm。

13、过载保护部与电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间距过近,阻隔件覆盖在过载保护部时会覆盖电极端子连接部凸出后形成的开口,电极端子连接部与电极端子通过电极端子连接部的开口焊接,而阻隔件与开口发生干涉会影响焊接连接优率。另外,焊接时散射的激光也会照射在阻隔件上,对阻隔件造成破坏,降低阻隔件的可靠性。过载保护部与电极端子连接部的间距越远,阻隔件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越长,阻隔件所需的物料成本越高。上述技术方案将过载保护部与电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间距限定在1mm~50mm,以避免过载保护部与电极端子连接部的开口发生干涉。同时,降低阻隔件的物料成本。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载保护部包括通孔和熔断部,熔断部与通孔沿第二方向相继分布,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15、上述技术方案中由通孔和熔断部形成的过载保护部中,通孔的制造工艺简单,从而降低过载保护部的工艺难度。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载保护部具有减薄部,减薄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17、上述技术方案中过载保护部中的熔断部和减薄部共同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当熔断部和减薄部的横截面积之和小于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积,也小于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积,熔断部和减薄部所能承受的电流超出阈值时,熔断部和减薄部均会断开,电流将无法由第二连接部传递至第一连接部。在上述方案中,可以通过调节减薄部的形状与厚度,从而更加灵活的调节过载保护部的阈值。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薄部的厚度h1满足0mm<h1≤0.5mm。

19、减薄部的厚度越厚,转接件的强度就越大,能够经过减薄部的工作电流就越大,减薄部能够承受的热量就越多,而减薄部作为过载保护部的一部分,需要减小减薄部能够承受的热量,使减薄部流经超过一定阈值的电流时能够断开。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减薄部的厚度h1限定在0mm≤h1≤0.5mm,可以保证过载保护部的功能不失效同时保证转接件的整体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阻隔件具有让位孔,让位孔用于避让电极端子连接部,且让位孔与电极端子连接部相对应设置。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阻隔件上的让位孔降低对电极端子连接部与电极端子连接过程的干扰,同时最大程度的对转接件上的过载保护部进行保护,降低极耳与电极端子连接部直接接触的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构件,用于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超出所述过载保护部两侧边缘的距离为D1,D1满足0.5mm~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阻隔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阻隔件的投影位于所述转接件的投影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阻隔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与所述转接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的间距D2为0mm~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具有电极端子连接面,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面与所述极耳连接面位于所述转接件的同一侧,或者分别位于所述转接件的相背的两侧;所述阻隔件设置在所述转接件具有所述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并覆盖所述过载保护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电极端子连接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朝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凸出设置,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面为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面向所述电极端子的表面,所述过载保护部和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mm~5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包括通孔和熔断部,所述熔断部与所述通孔沿第二方向相继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具有减薄部,所述减薄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薄部的厚度H1满足0mm<H1≤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具有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用于避让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且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相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过载保护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侧,且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为一体结构体,所述阻隔件在所述转接件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两个过载保护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呈分片结构体,所述阻隔件包括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分别覆盖所述两个过载保护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覆盖所述限位部面向所述极耳连接面一侧表面的至少部分,且所述阻隔件不超出所述限位部的外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包括沿其自身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粘接层与阻隔层,所述阻隔层通过所述粘接层粘结于所述转接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的厚度为1μm~500μm。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与所述转接件的厚度比为1/10~4/5。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阻隔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阻隔件的投影与所述转接件的投影面积比为1/5~4/5。

20.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面向所述电极组件的表面。

2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2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3.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2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用于提供电能。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转接构件,用于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超出所述过载保护部两侧边缘的距离为d1,d1满足0.5mm~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阻隔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阻隔件的投影位于所述转接件的投影内,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阻隔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与所述转接件的投影的两侧边缘的间距d2为0mm~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在自身厚度方向上具有电极端子连接面,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面与所述极耳连接面位于所述转接件的同一侧,或者分别位于所述转接件的相背的两侧;所述阻隔件设置在所述转接件具有所述极耳连接面的一侧,并覆盖所述过载保护部以及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部分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电极端子连接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朝靠近所述电极端子的方向凸出设置,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面为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面向所述电极端子的表面,所述过载保护部和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mm~5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包括通孔和熔断部,所述熔断部与所述通孔沿第二方向相继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部具有减薄部,所述减薄部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薄部的厚度h1满足0mm<h1≤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件具有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用于避让所述电极端子连接部,且与所述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海波李全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