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底盘驾驶室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底盘驾驶室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1342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5
本公开涉及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其包括下车架,该下车架构成车辆的下部结构,并配备有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电池联接在纵梁之间。上车体联接到下车架的前部并形成车厢内部。侧梁被形成在上车体的每一侧的下端并延伸到车厢内部的后部。侧梁在联接到下车架时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其具有下车架和上车体联接并且通过将上车体的侧梁延伸到车厢内部的后部而在上车体中可配置针对车辆侧面碰撞的响应结构的结构。


技术介绍

1、通常,车架是指车辆底盘的基本骨架。底盘是指安装了车辆行驶或驾驶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机械装置的车辆的一种状态。换言之,车架是指构成底盘的基本结构,在底盘上安装有发动机、悬架、制动器、离合器、车轮、变速器和转向装置。

2、自从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第一起死亡以来,传统车辆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这导致了安全概念中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出现。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是车体的冲击或撞击吸收能力。当碰撞发生时,驾驶员的安全程度取决于车辆吸收冲击的程度。因此,对于提高撞击或冲击吸收能力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3、最近,随着环境问题、能源效率和安全问题在车辆市场上变得更加突出,车架的形状受到了很大影响。人们不断努力利用工程塑料和碳纤维等轻质材料来实现减重。因此,电动车辆在未来的车辆市场上引起了关注。因此,车架的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而且,对轻质材料的研究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车辆的重心,这影响到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和能源效率。

4、电动车辆有从乘用车到卡车的各种类型的车架,并根据卡车中集装箱的位置或用途进行各种改变。另外,电动车辆配备有能够储存电力并通过电动马达产生驱动力的电池。

5、因此,用于电动车辆的传统车架被形成为允许蓄电池就位(seat)、安装(mount)或装机(install)。然而,当发生碰撞时,车辆的撞击力会传递到蓄电池上。因此,可能会出现诸如电解质泄漏或短路的问题,并可能会出现蓄电池的容量及其更换周期下降的问题。另外,为了提高能源效率,有必要拥有高效的车架结构,该结构能够在提供车架的减重的同时承受马达和电池的重量,容纳电池的安装,并保护高压电池。

6、另一方面,在诸如装载体存在于车厢内部的后部的面包车(van)或货车的车辆中,针对车辆的侧面碰撞的结构一般配置在上车体中。然而,在不包括在车厢内部后部的货物等装载体的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情况下,针对车辆的侧面碰撞的结构另外被配置在下车架中,以保护设置在车辆下部的电池。

7、底盘驾驶室车辆仅具有用于将装载体安装到车厢内部后部的下车架。因此,为了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电池,可以在车辆的外侧,即电池处另外配置碰撞构件,例如若干固定支架和突出材料。另外,在电池位于车厢内部下方的结构中,在车厢内部后部提供的碰撞构件不能保护电池。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应用附加保护结构需要增加重量。而且,附加保护结构和碰撞构件之间的连接性被降低,使得下车架的支撑刚性被降低。

8、上述内容只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并不旨在表示本公开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内容,需要一种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保护电池并确保上车体和下车架之间的连接性而无需将碰撞构件配置为单独产品的方法。

2、因此,本公开是在考虑相关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做出的。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其具有下车架和上车体联接并且提供针对车辆的侧面碰撞的响应结构的结构。该响应结构通过将上车体的侧梁延伸到车厢内部的后部而配置在上车体中。因此,侧梁与纵梁间隔开来以减小撞击力,并且不需要用于纵梁的单独结构,使得底盘驾驶室车辆能够减小下车架的重量。

3、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限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提及的其它技术问题。

4、根据一方面,提供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其包括下车架,该下车架构成车辆的下部结构,并配备有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梁,并且在该下车架中,电池在下车架的两侧联接在纵梁之间。该底盘驾驶室车辆还包括上车体,该上车体联接到下车架的前部以形成车厢内部。该上车体具有侧梁,该侧梁被形成在下端并延伸到车厢内部的后部,并且侧梁在联接到下车架时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重叠。

5、例如,下车架可以包括基于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下车架、中央下车架和后下车架。侧梁可以从车厢内部的后部延伸到下车架的中央部。

6、例如,下车架可以被形成为下车架的宽度从后下车架到前下车架减小的形状。

7、例如,下车架的中央部可以向下凹陷,并且中央下车架的两个端部可以被形成为向外弯曲以延伸并连接到前下车架和后下车架。

8、例如,当上车体联接到下车架时,侧梁可以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重叠,并且上车体可以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

9、例如,多个固定部件可以被设置在下车架上,并在每一侧上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可以在每一侧上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彼此隔开设置。

10、例如,侧梁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间隔开,使得在每一侧上在侧梁和纵梁之间形成间隙空间。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可以被设置在间隙空间中,以将侧梁连接到对应的纵梁。

11、例如,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可以被设置为阻止电池在横向方向上移位。

12、例如,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可以被设置在下车架的前部上,以使车厢内部和纵梁在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每一侧联接。

13、例如,第三安装部可以被设置在下车架的中央部上,以使侧梁的后端部和对应的纵梁在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每一侧联接。

14、例如,上车体可以包括多个上横梁,多个上横梁联接延伸到车厢内部的后部的两个侧梁。

15、例如,多个中横梁可以被构造成将两个纵梁彼此连接,并可以被形成在下车架的中央部中。中横梁可以与至少一个上横梁的重叠。

16、例如,当上车体联接到下车架时,侧梁、上横梁和中横梁可以互连以形成针对车辆的侧面碰撞的载荷路径。

17、例如,多个上横梁和多个中横梁可以被形成为彼此平行。

18、例如,可以在车厢内部的后部形成开放空间,以连接能够装载物体的装载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下车架被成形为使得所述下车架的宽度从所述后下车架到所述前下车架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下车架的所述中央部向下凹陷,并且所述中央下车架的两个端部向外弯曲以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前下车架和所述后下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侧梁在所述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所述横向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重叠,并且所述上车体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被设置为阻止电池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下车架的前部上,由此所述上车体和所述纵梁在所述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每一侧联接。p>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第三安装部被设置在所述下车架的所述中央部上,由此所述侧梁的后端部和对应的纵梁在所述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每一侧联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上车体包括多个上横梁,所述多个上横梁被构造成联接延伸到所述车厢内部的后部的两个侧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上车体联接到所述下车架,使得所述侧梁、所述多个上横梁和所述多个中横梁互连以形成针对所述底盘驾驶室车辆的侧面碰撞的载荷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多个上横梁和所述多个中横梁被形成为彼此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在所述车厢内部的后部形成开放空间,以连接能够装载物体的装载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盘驾驶室车辆,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下车架被成形为使得所述下车架的宽度从所述后下车架到所述前下车架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下车架的所述中央部向下凹陷,并且所述中央下车架的两个端部向外弯曲以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前下车架和所述后下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侧梁在所述底盘驾驶室车辆的所述横向方向上与对应的纵梁重叠,并且所述上车体通过多个固定部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被设置为阻止电池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驾驶室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承学朴美兰李元海权荷娟郑丙周姜承珉郑丞玟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